二、“户耕十亩”依据之二:农户生产资料投入的经济分析 “户耕十亩”固然满足了农户的生存需要,那么,它是否适合农户所能承受的耕种能力?如果农户没有能力完成“户耕十亩”的规模,也就无法实现其生产目标。农户的耕种能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劳动力,一是生产资料。关于劳动力对耕作能力的贡献,李伯重先生已作了详尽阐述,论证了“人耕十亩”的经营规模[13],这里只需再从生产资料的角度考察农户的耕种能力。 生产资料主要包括农具和肥料两项,由于这两项生产资料性质的不同,其投入的情况是不同的。在一定的耕作水平下,农具的投入是相对固定不变的,它对亩产量的贡献几乎没有弹性;相对而言,肥料对亩产量的贡献则会有一定幅度的弹性,因此,这两项生产资料的投入中,农民更为重视的是肥料。这可以从两项投入价值的比重看出,沈氏在计算明末湖州地区的农业成本时,仅计“农具三钱”[14]。陶煦依照沈氏的投入比例计算清末苏州地区的农业支出时,肥料为农具的6.25倍[15]。刘大钧民国二十年代对吴兴地区的调查结果,仅现金生产费用支出中,“肥料”就是“修买农具”的2.4倍[16]。考虑到后者以现金支出为主,而前者则应有相当一部分的非现金支出,实际的倍数应远远高于2.4。因此,我们着重论述农户肥料的投入能力。 明末湖州沈氏认为,“种田地,肥壅最为要紧。人粪力旺,牛粪力长,不可偏废”。清末苏州奚诚亦认为,“种田全凭粪力”[17]。肥料,可以采取向附近各镇租买粪窖的办法,也可以通过自行饲养牲畜的方法来获取。沈氏针对当地的情况,比较了两种方法的成本,提供了最为经济的积肥方法:“租窖乃根本之事,但近来粪价贵,人工贵,载取费力,偷窃弊多,不能全靠租窖,则养猪羊尤为简便。古人云:‘种田不养猪,秀才不读书’,必无成功。则养猪羊乃作家第一著。计羊一岁所食,取足于羊毛、小羊,而所费不过垫草,宴然多得肥壅。养猪,旧规亏折猪本,若兼养母猪,即以所赚抵之,原自无亏。若羊,必须雇人斫草,则冬春工闲,诚靡禀糈。若猪,必须买饼,容有贵贱不时。今羊专吃枯叶,枯草,猪专吃糟麦,则烧酒又获赢息。有盈无亏,白落肥壅,又省载取人工,何不为也!”[18]即以糟麦和枯叶、枯草为饲料养猪羊以获得厩肥的方法最为经济。他还进一步制定了家庭养殖的规模:“养胡羊十一只,一雄十雌,孕育以时。……每月吃叶草四十斤,每年共计一万五千余斤。……买枯叶七千斤,约价三两。……买羊草七千斤……亦该三两。垫柴四千斤,约价二两。约共叶草八两数。每年羊毛三十斤以外,约价二两;小羊十余只,约价四两;可抵叶草之本。每年净得肥雍三百担;若垫头多,更不止于此数。养山羊四只,三雌一雄,每年吃枯草枯叶四千斤,垫草一千斤,约本二两数。计一年有小羊十余只,可抵前本而有余;每年净得肥雍八十担余。”[19]“养猪六口,每口吃豆饼三百斤,六口计一千八百斤,常价十二、三两。……小猪身本六个,约价三两六钱。垫窝稻草一千八百斤,约价一两。共约本十六两零。每养六个月,约肉九十斤,共计五百余斤。照平价,计银十三两数,亏折身本,此其常规。每窝得壅九十担,一年四窝,共得三百六十担。……养母猪一口,吃饼,总计一千二百斤,常价十二两。若得小猪十四个,将八个卖抵前本,赢落六个自养。每年得壅八十担。”[20]在养猪这一段中,前后两处的饼价和小猪身本价不同,这是由于“养猪六口”以下的成本和利润是以十年前的价格为准计算,而“养母猪一口”以下是以当时的价格为准计算所造成的。对此,沈氏还特别强调“然饼价增,肉价亦增,随身长落;种田养猪,第一要紧,不可以饼价盈,遂不问也。”[21]不难算出,按照这一家庭饲养规模,全年可得羊猪厩肥八百二十担。正如沈氏自己所称,“试照前法,多养猪羊,一年得壅八、九百担,比之租窖,可抵租牛二十余头,又省往载人工四、五百工。古人云‘养了三年无利猪,富了人家不得知。’……耕稼之家,惟此最为要务”[22]。 那么,农家的这一制肥规模是否能够满足农田的生产需要呢?按照沈氏的施肥量标准,“若平望买猪灰及城钲买坑灰,于田未倒之前棱层之际,每亩撒十余担”[23],即基肥一次用厩肥一千多斤。“下接力,……每亩下饼三斗”[24],即追肥一次用豆饼肥四十斤左右。因此,一千多斤的厩肥和四十斤的饼肥在稻田上平均可以换取二石稻米。我们以十亩稻田使用的厩肥算作一百五十担,农家的制肥能力大大超过了这一需求。那么,怎样来使用这多余下来的六百七十担厩肥呢?农户可以有三条途径:一是扩大粮食种植面积,一是增加亩施肥量,再就是寻求新的生产项目。前两条途径的结果是相同的,即增加粮食总产量。 我们先来看扩大粮食种植面积的结果,再来看扩大粮食种植面积的前提条件。我们知道,粮食的需求量是缺乏弹性的,即对于每一个人来说,粮食的消耗量是一定的。在当时的农业生产力水平以及施肥量标准下,户耕十亩的生产规模已经能够满足农户全家的口粮需要,暂且不论通过增加亩施肥量能否提高亩产量,农户通过扩大耕种面积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