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1] (美)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三联书店,1989. [2] Ernest Geller.Nations and Nationalism[M].Oxford Basil:Blackwell,1983. [3] 江苏省农民银行总行.一年来之江苏省农民银行[R].编者刊1929. [4] 浙省办理合作事业与农业金融经过情形报告书[J].合作月刊,1934(11-12) [5] 杜严双.浙江之农村金融[J].申报月刊,1934(9). [6] 实业部.中国实业志·浙江省:第二编[N].编者刊,1933. [7] 吴铎.最近二年来我国政府劳动设施之概略[J].社会科学杂志:卷1期2,1930-06. [8] 京沪各银行筹组农村贷款机关[J] .中央日报,1936-03-26. [9] 近数年我国金融界对农村之贷款[J].中央银行周报,1936(06). [10] 钱承续.中国之合作运动:战前与战后[M].上海:民益书局,1942. [11] 陈振汉.浙江省之合作事业[J].政治经济学报:卷3期2,1935-01. [12] 方显廷.中国之合作运动[J].政治经济学报:卷3期1,1934-10. [13] 张其昀.先总统蒋公全集:册1[C].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社,1984. [14]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中国农民银行[C].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0. [15] 闻均天.中国保甲制度[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16] 徐绍阶.合作制度与保甲问题[J].江苏合作:第16、17期合刊,1936-02. [17] 国民党浙江省委宣传部.保甲运动丛刊[M].编者刊,1931.8. [18] 孙本文.江苏合作事业之进展[J].时事月报.1937(05). [19] 沈宜荪.高淳合作事业停止原因及其救济方案[J].农行月刊.1936(09). [20] 秦翊.农村信用与地权异动关系之研究—江宁县第一区农村调查报告[R].地政月刊,1934(06). [21] 千家驹.中国乡村建设批判[M].北京:新知书店,1936. [22] 喻育之.关于改进农村合作社的几点意见[J].教育与民众:卷7期3,1935-11. [23] 陈洪进.江苏盐垦区农村经济速写[J].中国农村:卷1期12,1935-09. [24] 秦柳方.论当前农贷[J],经济论衡,1944(2). [25] 程方.中国县政概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 [26] 朱其傅.浙江农村病态之经济观[J].中行月刊:卷7期4,1933-10. [27] 骆耕漠.信用合作事业与中国农村金融[J].中国农村:卷1期2,1934-11. [28] (美)米格代尔.农民、政治与革命[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 [29] (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67. [30] 汪熙.中国现代化问题—一个多方位的历史探索[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 [31] 苏力.20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法学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杜,2001. [32] 延安时势研究会.抗战中的中国政治[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 [33] 李珩.中国农村政治结构的研究[J].中国农村:卷1期10,1935-07. [34] 陈果夫.三年来江苏省政述要·民政篇[M]. [35] 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辑3[Z].北京:三联书店,1957. [36] 刘之虎.江苏现实政治调查;张质君.浙江省现实政治调查[J].汗血月刊:卷4期4,1935-01. [37] 江浙乡村运动调查通讯[J].村治:卷1期3,1930-07. [38] 千家驹.中国农村经济论[M].上海:中华书局,1936. [39] (美)费正清.美国与中国[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 [40] 朱斯煌.民国经济史[C].上海:银行周报纪念刊,1948. [41] 冯和法.中国农村经济资料:续编[Z].上海:黎明书局,1935. [42] 朱玉湘.中国近代农民问题与农村社会[C].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 [43] 农民问题的重要[J].大公报.1948-06-15. [44] (德)柯武刚.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上一页 [1] [2] [3]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