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城务工人员。在统筹城乡就业的诸多政策中,服务性的政策是其中最弱的一环,其主要原因不在于服务性政策工具运用不当,而是因为政府的职能和意识尚(转载自 wWw.Qiqi8.cn 778论文@在线)未转变过来,还没有把城乡居民放在就业和生活服务的同等位置上来。所以,对于服务性政策工具而言,转变观念并通过政策措施落实城乡居民同等享受各项基本公共服务的权利比选择恰当的政策工具显得更为迫切和重要。当然,不能否认在服务性政策工具的运用过程中会遇到城乡居民的利益冲突以及地方财政的负担能力等问题。这些问题使得众多与就业相关的基本公共服务共享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
总而言之,由于统筹城乡就业中的不同政策工具生效条件具备程度不尽相同,所以各种政策工具运行的总体效果也有区别。从定性的角度来衡量,统筹城乡就业中强制性政策工具、激励性工具以及指导性政策工具的运行效果一般,信息性政策工具和服务性政策工具的运行效果较差。
六、统筹城乡就业政策工具的优化路径
统筹就业政策工具优化,需要结合其影响因素从政策工具运行的政治经济与社会环境、政策网络与政策过程的改善程度、政策工具本身属性的发挥程度以及政府内部管理工具与外部政策工具间的匹配程度等方面考虑。
改善政策工具运行环境主要包括进一步制定全国统一的就业政策,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管理服务体系,改善就业信息网络建设,进行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建立统筹层次较高且能在不同区域和人群间实现衔接和转化的社会保障体系以及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等方面的政策环境。
改善统筹城乡就业的政策网络,最重要的是形成运作规范、参与有序、行动有力的农民工组织,使他们能够有序地参与和影响决策并通过组织化和自主治理的方式维护农民工权益,从而改变政策网络中政府相关部门、就业中介组织以及用人单位强势,务工人员相对弱势的不均衡状态。
改善政策工具本身,主要是通过行为方式、行为主体以及可供使用的资源等方面确保强制性政策工具的有效实施;通过处理不同层级政府间以及政府部门企业和社会组织间的“委托一代理”关系、减少其中的道德风险和交易成本、增加委托人和代理人以及服务对象的利益兼容来改善激励性政策工具;通过协调与制衡劳动就业关系中的各方力量等方式来实现指导性政策工具的切实生效与功能改善;通过使信息平台和信息沟通渠道的种类多元化和覆盖广域化以及贴近信息受众等途径实现信息性政策工具的技术改善;通过建立与完善“表达一响应”机制、地方财政体制以及公共服务外包机制等形式改善服务性政策工具。
优化政策工具,还必须实现政府内部管理工具与外部政策工具的匹配。具体途径包括:对就业管理与服务机构从组织形式、劳动执法和服务队伍建设改革以及财政体制改革等方面进行体制改革;通过完善工作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考核方法以及加强考核结果与奖惩机制的衔接增强政府内部的积极性;通过相关规范的制定以及员工技能培训提升政府相关部门使用项目管理、社区服务、服务外包、合同管理等多元管理方法的能力。
政策工具的匹配、组合与优化对于统筹城乡就业,消解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需要强调的是,统筹城乡就业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故而统筹城乡就业政策工具也需要放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大视野中来考察。
参考文献:
[1]刘素华.发挥工资指导价格在劳动力市场中的作用[J].经济体制改革,1999(5).
[2]张华初.我国公共职业介绍服务的现状与发展[J].江西社会科学,2003(7).
[3]陈建刚.完善我国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的几点建议[J].中国行政管理,2005(5).
[4]蔡昉.中国劳动力市场发育与就业变化[J].经济研究,2007(7).
[5]徐薇,张鸣鸣.构建农村劳动力培训长效机制的政策思考[J].经济体制改革,2006(4).
[6]吴昌华.基于微观视角的农民创业模式选择[J].农村经济,2008(6).
[7]许昆鹏,黄祖辉,贾驰.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市场机制分析及政策启示[J].中国人口科学,2007(2).
[8]锦秀文.“就业订单式培训”解困两头[J].中国社会保障,2003(8).
[9]李永杰,杨本建.中国特色的刘易斯转折点与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路径选择[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10]TROMME S, LANTINK T. Reemployment services in the Netherland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bureaucratic, market, and network forms of organization[J].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2008(3): 505-515.
[11]黄红华.统筹城乡就业中的政策工具——以浙江省湖州市为例[J].中国行政管理,2009(2).
[12]苗青,乐君杰,姚先国.工会职能与工会满意度:基于浙江省2311名员工的实证研究[J].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学报,2008(4).
上一页 [1] [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