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的同时,总产量仍会不断上升,整个近代尚未达到峰巅,在这个意义上讲,近代农业仍然是个进步。边际产量递减论以假定土地.资本.技术等因素不变为前提,事实上这些因素不是不变的,因而不一定完全是边际收入递减的生产。我国传统农业固然以人力为主,但并非纯粹劳动密集生产,也重视肥料.种子.饲料等资本的投入。小农经济精打细算,以为人口压力会迫使农民将剩余劳动力无限投入土地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25b]
这种对近代经济史沉论观的批评获得了响应。如王建中认为近代农业确有一定发展,停滞.衰退的主张值得商榷。[21]据报道,衣保中在对东北近代农业的研究中提出了“农业近代化”的论题。他不同意把中国近代农业看成漆黑一团.毫无进退。明确指出:“进入二十世纪以后,以农业技术实验化,生产工具机械化,农业生产商品化.农业经营资本主义化等为主要内容的农业近代化在中国已经发生和逐步发展,这是中国近代农业发展史的主导方面,不应一笔抹煞。”(《东北农业近代化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90)
笔者无意在这里全面评价舒尔兹的传统农业理论,但他认为传统农业是技术与产量不变的经济均衡状态的论点显然不符合中国历史实际。我国历代农业产量的逐步提高已如上述。就传统技术而言,也有一形成发展的过程。我国精耕细作农业技术体系萌芽于商周,奠基于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形成北方旱地精耕细作技术体系,隋唐宋元又形成了南方水田精耕细作技术体系。以前人们往往把明清视为经济政治都走下坡路的封建衰世,晚近的研究证明明清农业是继续向前发展的;一个明显的事实是,明清主要依靠传统农业自身的潜力,经受住了人口激增的历史考验。明清农具无重大改革,但农艺有长足进步,新作物的引进.新品种的培育,肥料(尤其是豆饼和粪肥)的增施.多熟种植的推广.土地利用技术的创新,均有可观的成绩,我国农史界公认为精耕细作技术继续发展时期。帕金斯把明代以来农业增产主要原因归结为土地.劳力.资本投入的增多,显然忽视了技术进步的重要作用。其实土地.资本.劳力的增加也与技术的推广或进步分不开。如新耕地的垦辟,不但要求资本与劳动投入的相应增多,而且也是先进技术向更大范围的扩展,有的则直接以土地利用技术的进步为前提,如南方低洼地区的进一步开发,即和堤塘生产方式的创造分不开,而这正是明清时代意义深远一项技术进步。新品种.新肥源的投入本身就是耕作技术进步的结果。复种指数的提高也不单是劳动投入的增加,而是与育种.施肥.栽培等技术的发展分不开的。近代传统农业技术虽无重大改进,但西方近代农业机械和农业科技已开始传入中国。因此,笼统说明初以来的农业是技术停滞下的产量增长是欠妥的。从这个角度看,吴承明的彻底发展论是有道理的。
当然,这里说的彻底发展论是从生产力没有停留在一个固定的水平上这一事实立论的。若把明清和近代的传统农业与前代事同期的西方相比较,就显得发展迟缓和落伍了。游修龄指出,清代农业在有限耕地上依靠精耕细作.增加复种等经验,养活了不断增加的人口,并有效地保持了地力于不衰,确有十分成功的一面,但当西方已利用显微镜为工具发现了细胞,打开了了解动植物生命结构的奥秘之门的时候,清代农学却仍然停留在抽象的哲学思考上,中国传统农业技术的落后,正是从这里开始的。[56]邹德秀认为十八世纪欧洲农业革命仍属传统农业范畴,水平没有超过中国,但速度已超过中国。1840年李比希发表《有机化学在农业和生理学上的应用》,标志着欧洲农业实验科学的开端,中国农学在水平上开始落后于欧洲,但差距还不大,真正开始出现大的差距,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后,尤其是五十年代以后。[32b]近代农业单产下降,则是传统农业危机的一种表现。但即使是落伍和危机,我国农业也没有完全停止它的发展。
在这里,还牵涉对“发展”这一概念的不同理解。吴承明所指的“发展”是从社会进步的总趋势着眼,综合考虑了技术.产量.劳动生产率等要素。黄宗智的“发展”,则主要根据劳动生产率增长与否,而劳动生产率又以工作日报酬为唯一指标。有的评论者指出,只讲“工作日劳动生产率”,不讲“年劳动生产率”有片面性。[3]还可以指出,劳动者单位劳动时间收获的多少,不但与劳动手面优劣有关。而且与他所能占有的自然资源的丰啬有关。据现代人类学的调查,现代澳大利亚和非洲一些采集狩猎部落,每周只需劳动十几二十个小时,即可获得足够消费的食品,而在农业社会为了达到同样目的则需要付出多得多的劳动时间。难怪有人把采猎时代称为“黄金时代”。但从人类社会的进步看,总不能否认农业之代替采猎是一种经济发展吧。举这个例子并非否认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而是为了说明衡量经济的发展与否不能不与整个社会的时步.文化的积累相联系,不能不考虑比“工作日报酬”更多的因素。例如,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广度和深度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因而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也是经济发展的指标之一。从发展的基础看,如果农业生产收获除维持生产者本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