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期间全部丢失。在校释古农书方面,这一时期工作最有成效的是西北农学院的石声汉。50年代末,他完成并出版了97万字的《齐民要术今释》(1-4册,科学出版社,1957-1958年),这是我国用现代科学观点和方法整理古农书的第一部专著,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巨大的影响。在校释《齐民要术》过程中,又完成了《氾胜之书今释》(科学出版社,1956年)和《四民月令校注》(中华书局,1965年)两书的写作。接着,石氏编制了《中国农书系统图》和《中国古代重要农书内容演进表》,准备对中国古农书作系统全面的整理研究。1965年完成了130万字的《农政全书校注》稿,并撰写了《中国农业遗产要略》、《中国古代农书评介》、《徐衷南方草物状辑校》、《农桑辑要校注》等著作 。该室的有关成果还有夏纬瑛的《管子地员篇校释》(中华书局,1958年)、《吕氏春秋上农等四篇校释》(农业出版社,1961年),辛树帜的《禹贡新解》(农业出版社,1964年)。万国鼎领导的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编写出版了《陈旉农书校注》(万国鼎著,农业出版社,1965年)、《补农书研究》(陈恒力著,中华书局,1958年,农业出版社,1961年)等,并初步完成了《氾胜之书辑释》 、《齐民要术校释》 、《四民月令辑释》 、《四时纂要校释》、《农桑经校注》等项工作。王毓瑚整理出版了《农桑衣食撮要》(农业出版社,1962年)、《农圃便览》(中华书局,1957年)、《梭山农谱》(农业出版社,1960年)、《秦晋农言》(中华书局,1957年)、《郡县农政》、《区种十种》(财政经济出版社,1955年)等古农书。胡道静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种艺必用》(农业出版社,1963年)和《分门琐碎录》。这一时期,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开展,早已散失的金泽文库本《齐民要术》、韩鄂《四时纂要》经影印从东邻日本又回到中国。科学出版社出版了《齐民要术》和《氾胜之书》英文节译本,把这两本中国传统农学名著直接介绍到国外。
农业科技史和农业生产史的专题研究亦已开展,研究涉及广泛的方面。辛树帜的《中国果树史研究》、谢成侠的《中国养马史》、刘仙洲的《中国农业机械史》是其中比较重要的成果;张仲葛养猪史研究,邹树文的昆虫史研究,也具有开创性。50年代末,农业遗产研究室根据农业部的指示编成《中国农学史》,该书以各个时代代表性农书或农业文献为骨干展开论述,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农业科技史,它的出版获得国内外学术界的好评。
本时期的农史研究是在唯物史观指导下的实证研究,其研究方法除一般史的研究方法外,最突出的是运用现代自然科学特别是农业科学知识阐述古农书记载的事物,并以此研究农业生产和农业科技的发展。此外,还有两个值得一提特点:一是把农书研究和该农书反映地区的实地调查结合起来,代表性的成果是陈恒力的《补农书研究》;二是有些农业科学工作者用科学实验的方法对某些传统技术(如溲种法,韭菜籽新陈的鉴别等)进行检验。
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的研究以农书和其他农史资料的整理为重点,是正确的富有远见的决策,工作是卓有成效的,为农史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系统的农学史研究仍然是初步的。这一时期,史学界、经济史学界对历史上各个时代的土地制度、农业经济做了许多研究,取得丰硕的成果。但史学界的研究和农史界的研究基本上是各自为战,两者还没有整合起来。
本时期党和政府对农史研究的重视对农史学科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农业史研究不但为现实农业发展提供借鉴,而且是爱国主义的好教材。但过分地不适当地强调农史研究为现实政治服务也产生了流弊。例如,1958年大跃进时的浮夸风也刮到了农史研究中,有的论著人为地拔高区田法的粮食产量,为粮食亩产放"卫星"提供"理论根据",是值得记取的历史教训。至于文革中用"儒法斗争"的框架去剪裁历史,把历史上的农家说成是"法家",更是错误的政治对学术研究的干扰发展到极致。
在这里应该说明的是,为了在叙述中时间上的衔接,我们把1949到1978年划为一个阶段,实际上农史学科获得蓬勃发展的只是在建国后的17年,这种发展势头,被1966年爆发的文革中断了,当时研究机构被撤销,研究队伍被解散,农史研究在总体上陷于停顿。但不少学者仍在艰难的条件下坚持研究工作。这一时期发表的成果,最重要的是游修龄的《<齐民要术>及其作者贾思勰》 ,包含了许多精彩的阐述。 注释
[1] 本文初稿承蒙游修龄、董恺忱、穆祥桐诸先生提出宝贵意见,特此致谢!又,本文写作过程中参考了前贤对农史研究的一些评述,如杨直民:《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与农业科学技术史研究的蓬勃发展》,《农史研究》第7辑;张波:《我国农史研究的回顾与前瞻》,《中国农史》1986年第1期;叶依能:《加强农史研究,更好地为农业现代化服务》,《中国农史》1986年第1期,《农史研究》,载《中国农业科技工作四十年》,中国科技出版社,1989年;卜凤贤:《二十世纪农业科技史研究综述》,《中国史研究动态》2000年第5期等。
[2] 在中国古代,"食"指食物生产,"货"指货币流通。从《史记·平准书》和《汉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