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税和高额地租,统治阶级奢侈性高消费)和所有制结构的畸重(国家政权对所有制的强烈干预,使土地所有权不能获得纯粹形态,自耕农小土地所有制只能在国家土地所有制和地主土地所有制的缝隙中求生存),小农经济的内涵扩大再生产难以突破为外延扩大再生产,从而造成封建社会的长期停滞。[8]
关于我国传统社会经济结构使个体小农有较大的生产主动性与积极性,从而导致精耕细作传统的形成,史志宏等人也有所论述。[12]但他强调的是以地主土地私有制为核心的经济结构的作用;关于我国农业发展所受的制约,则强调了人口增加产生的负作用。
这个问题的重要性,还可以从农业本身的特点及其内在要求作些考察。农业是以自然再生产为基础的,而自然条件随时会发生变化,这就要求生产者有高度的主动性,灵活地根据自然条件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保证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在自然条件相当严峻.灾害频仍的我国,尤其是这样。我国地主制下的小农经济有较大独立性,较好地满足了农业生产的这一内在要求。在这方面,自耕农优于佃农,实行定额租和拥有永佃权的佃农优于其他佃农。
八十年代家庭联产责任制的推广及其成效,也促使人们重新认识传统的家庭经营方式。崔晓黎强高了小农家庭经济的效率。血缘关系与生产关系的高度融合.家长指挥生产地位的不易替代,决策和指令不易干扰,对决策信息的反馈灵敏,交易成本很低,这些都使得小农经济的运调十分有效率。[80]
小农经营导致传统农业向精耕细作,多劳集约.内涵扩大再生产的方向发展,一些学者对此作了论述。胡如雷指出自耕农虽然比佃农有能力耕种更大面积的土地,但实际耕地量往往低于佃农的实际租地量,因为扩大耕地要支付可观的地价,或垫付开荒工本,而且需要交纳的赋税也增加了,因而自耕农倾向在原有土地上追加垫支,深耕细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而不轻易扩大耕地。佃农的经济原则是使实际耕地量接近最高租地限量;但在定额租制下,佃农也不轻易扩大租地,而愿在原租地上多下工本,因为这样做,地租量不变,产量却可以增加,必要劳动所占的比例就会上升。[67]彭年认为,中国古代,多子继承制造成小农户数增加而耕地缩小,自由土地买卖又使全社会无力追加生产资金,而由于人口增长与耕地有限的矛盾所造成的狭小的耕地面积上拥有众多的劳动力,则保证了劳动集约性耕作形式得以确立。[85a]比之西欧封建领主制,中国封建地主制下小农经营的规模更小,而且有越来越小的趋势。这与人口增长有关,亦与地主制下的小农经济的特点有关。除上面提到的因素外,地主阶级苛重的租赋也使小农无力扩大乃至不断缩小耕作规模。在这种情形下,小农只有利用他们人身比较自由,经营比较自主的优越条件,以加倍的勤奋弥补上述种种缺陷,争取在小块土地上获取更多产品,以维持一家生计。这就是多劳集约精耕细作传统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原因。精耕细作本身不一定与多劳集约相联系,但在受地主制制约的小农经济的条件下,只能是一种多劳集约型的精耕细作。由于它不光是增加劳动投入,生产技术也有所改进,因而它可以表现为一种内涵扩大再生产。王家范.谢天佑指出,我国小农经济有惊人的自我扩张能力,它难以实现外延的扩大再生产,但却能利用内部的能量进行内涵扩大再生产。突出表现在所占耕地面积受到严重限制(王朝中后期且日趋缩小)的条件下,努力争取单产的提高。亩产的提高导致最低必要耕地(租地)限量的下降。[8]
不过,小农经济规模狭小的分散经营又确有对农业生产发展不利的一面,如限制了劳动工具的改进,甚至引起劳动生产率的下降。曹幸穗对旧中国苏南家庭农场规模效应的研究表明:家庭农场的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都随着农场规模的增大而升高,呈现明显的正效应。尤以耕作面积十亩以下家庭农场效益最差。他据此对“精耕细作”分析模式提出质疑。认为并非任何情况下农户人均耕地面积的减少都导致人们增加对单位土地的资金和劳力投入,实行精耕细作,从而使单位土地的产出率提高。一旦农场规模小于家庭生计的最低需要时,农户就会另谋出路。把经营重点转向其它非农产业,减少对土地投入,农场的耕作就不再是“精耕细作”了。[81b]
多劳集约式的精耕细作一方面使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从而能养活更多的人口,另一方面又使劳动力从而人口的增加成为这种生产方式的内在要求。如果人口增长过快,人口生产与物质生产不相协调,也会给经济发展带来严重问题。清代人地关系的紧张亦与小农经济有一定联系。有人把刺激人口过快增长作为小农经济的消极作用之一。[4]
多劳集约式的精耕细作,又会导致劳动力年均剩余和季节性严重不足的矛盾。[14]这一矛盾也会给现代化过程中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带来需要解决的问题。
看来,小农经济曾促成我国传统农业的高度发展,这是不容否认的事实。但对小农经济的作用仍需作具体分析。不加分析的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都是不妥当的。
引 用 文 献
1.丁长清 关于中国近代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几个问题 南开经济研究85.3 2.于素文 论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阻滞 辽宁大学学报8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