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社会学论文农村研究
   西藏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和对策思考      ★★★ 【字体: 】  
西藏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和对策思考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1-11 15:07:57   点击数:[]    

以来,党和政府对农村工作都非常重视,投入逐年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加强,使西藏区农牧业生产要素的整体水平得到了长足进步。首先,农村劳动力资源充足,文化素质有所提高。1996年,全区农村劳动力总数达95.34万人,比1978年增加14.48万人,规模已明显扩大,能够充分满足农牧业生产对劳动力数量的需求。而且,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也有了一定的提高,1996年农村农业生产经营单位(农业户和农业企业)从业人员接受过文化教育的人数已达24.5%,其中:接受过小学教育的占23.0%,接受过初中文化教育的占1.3%,接受高中及其以上教育的占0.2%。此外,农村各类科技和专业队伍也在不断壮大,到1996年已达0.61万人。其次是农业用地的开发利用状况进一步改善,农业机械化水平稳步提高。1996年,全区耕地的复种指数已达100.1,较1978年的96.6已有了明显提高,耕地得到了有效利用。农村水利设施的兴建,使农业用地的浇灌能力大幅度提高,1996年耕地的有效灌溉面积达到了71.4%,可灌溉的草场面积已有153千公顷。在各级政府的积极扶持下,农业机械数量不断增加,截止到1996年底,全区农村拥有大中型拖拉机27882台,联合收割机36台,机动脱粒机7404台,农用载重和运输汽车5298辆,农业机械化已达到了一定水平。另外,传统的耕作方式正在逐步发生变化,农村住户采用农机耕作、播种、化肥施用和农药施用等技术措施的面积在不断增加,其比重分别达7.8%、13.8%、68.8%和45.9%。农牧业生产要素的改善,为西藏区农牧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提供了条件,给农牧业生产注入了活力。?

5、农村社区环境有所改善。在和平解放以前,西藏区农村的社区环境极差,给农牧民群众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和平解放后的四十余年里,特别近二十年的建设,社区环境得到了进一步改善。1996年,全区7198个村委会中,通电、通邮、通公路的分别达1146、968、4695个,分别占15.9%、13.4%和65.2%,另有5196个村解决了饮水困难问题,占到了72.2%。值得一提的是现已有92个村通了电话,有736个村能接收到电视。同时,乡镇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已取得了一定成绩,截止到1996年底,建成供水站26个,汽车站7个,邮电所45所,发电站136个,电话装机量达7966部,乡镇的公路总里程达41263公里。此外,乡镇的文教、卫生和社会福利事业也得到了较大发展,在乡镇中,分别拥有文化站、中小学校、敬老院和社会福利院、医院和卫生院、电视差转台64个、1401所、90个、691个、222座,已具备了一定的规模。所有这些变化,不仅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也极大地丰富了农牧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总而言之,西藏区农村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经济总量已形成了一定规模,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农牧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极大提高,农村的社区环境有了明显改善,整个农村工作均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为全区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从西藏区农村经济四十年的发展情况看,成绩是巨大的,也是在旧西藏三大领主的统治下根本无法实现的,但由于西藏区受自然、历史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同兄弟省、市、区农村经济的发展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还很多,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1、特殊的地理环境,为西藏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挑战。西藏地处青藏高原,山高谷深,高寒缺氧,地域辽阔,交通十分不便,平均海拔达到了4000米以上,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为农牧业生产和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都带来了不利影响。一是可利用的耕地较少。全区12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耕地面积仅有223.6千公顷,人均只有0.09公顷。二是农牧业用地的产出率较低。因高寒缺氧,农作物和牧草的生长期较长,且单位面积的产量较低,耕地的复种指数和粮食平均单产分别比全国同期的平均水平低18.4个百分点和431.71公斤;草场面积虽然较大,但劣质草场比重高,全区有半数以上的草原植被覆盖率不足50%,产草量达到1800公斤/公顷以上的较好的草场不到10%,极大地影响了畜牧业生产。因此,农业用地的产出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据测算,1996年每千公顷耕地实现种植产值781.1元,每千公顷草场实现畜牧业产值却只有3.0元。三是城镇化水平低。地广人稀是西藏的基本特征,人口密度只有2人/平方公里,全区生活在农村的人口仍占83.1%,而且人口居住十分分散,农村中每个村的平均人口数只有263人,在一些纯牧业区,多数牧民仍过着靠天养畜、靠天吃饭的原始游牧生活,居无定所,来灾无法抗预,不仅不利于第一产业的发展,同时也阻碍了农牧区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

2、劳动力的素质较差,劳动生产率低下。劳动力素质是农牧业生产的决定因素。农业普查资料显示,农村住户中共有从业人员121.79万人,其中文盲高达92.20万人,占75.7%;小学文化27.93万人,占22.9%;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只有1.65万人,仅占1.4%。即使在农业企业和非农乡镇企业的从业人员中,文化水平也不高,拥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6.2%,初中文化程度占17.2%,而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却高达76.6%,其中农业企业中文盲半文盲却占到了28.5%。由此可见,西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新街乡农民求生记

  • 下一篇文章: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策研究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西藏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和对策思考”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西藏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和对策思考”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新形势下村委会成员竞选应注意的几...
  • ››西部农村留守妇女婚姻稳定性及其影...
  • ››城乡劳动力流动及其对农地利用影响...
  • ››中国城乡劳动力流动对婚姻稳定性的...
  • ››农村土地使用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 ››中国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综述
  • ››抓好农村信访是构建和谐乡村的关键...
  • ››完善民族乡村治理的路径:基层行政...
  •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模式的选择
  • ››从文化的视角看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
  • ››西藏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和对策思考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