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权力结构,村支两委在权力资源配置模式、权力合法性来源渠道、权力的制度规范、权力的影响力这四个方面都有不同的特征,但通过引入直接选举的制度化机制,能够协调两者的权力关系。
村民直选制度强化了村委会的权力地位,为村委会自上而下地提取民意支持(民主授权)提供了合法渠道。尽管乡镇党委及村党支部有办法控制甚至操纵村民选举,但这种做法已经失去合法性。在村民选举制度逐步完善的微观背景下,党支部的权力来源也迫切需要建构制度化的渠道,由此能够从村民群众中提取信任资源,“两票制”、“二选联动机制”就是提升党支部权威、协调村支两委关系的制度化机制。
在农村政治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协调党政关系的制度化机制,既有助于加强党的领导,也有助于促进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这样双赢的游戏规则,对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无疑具有启发意义。确实,我们似乎还看到,一个与人民群众有鱼水关系传统的党,也有必要着手建构这样的制度渠道,使人民群众清晰地表达对党的领导的认同,从而巩固党在农村社会的政治基础。
(全文发表在《开放时代》2001年7月号,第34-35页;《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2年第1期转载,第105-107页。)
--------------------------------------------------------------------------------
* 首先,笔者要感谢瑞典隆德大学(Lund university)所提供的博士后研究机会(1999-2000年);就此问题,笔者与景跃进、牛伟洪、肖唐镖、贺学峰、仝志辉、苗佳等学者进行了学术交流,在此一并感谢。
[1] Daniel Kelliher, “The Chinese Debate over Village Self-Government”, The China Journal, no.37, January 1997, p. 85.
[2] 陈世云:〈村民委员会建设情况的调查与对策〉,北京:《中国民政》,第10页。转引自柯丹青文章。
[3] 参见《乡镇论坛》2001(3),总第149期,第8-12页。
[4] 远山:,《乡镇论坛》2001(3),第9页。
[5] 白钢:,《乡镇论坛》2001(3),第11页。
[6] 明言:,《乡镇论坛》2001(3),第11页。
[7] 苗佳、邹希元:,《乡镇论坛》2001(3),第9页。
[8] 党国英:,《乡镇论坛》2001(3),第8页。
[9] 邹谠:《20世纪中国政治》,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第158-70页。
[10]西方学者对农村二元权力的最新研究,可参见戴慕珍(Jean C. Oi)、罗斯高(Scott Rozelle):〈选举与权力:中国农村的决策中心〉(Elections and Power: The Locus of Decision-Making in Chinese Villages, in The China Quarterly, No.162, June 2000, pp.513-539)。国内学者有关权力资源、权力资源组织形式(权力结构)的最新讨论,可参阅康晓光:《权力的转移—转型时期中国权力格局的变迁》,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页48-54。
[11] 权力资源的这种提取模式,有助于解释这样的经验发现:集体经济比较发达的村庄,出现“党强村强”、“党强村弱”的可能性大。弱集体经济-强私营经济的村庄,出现“村强党弱”的机会比较大。那些“党弱村弱”的瘫痪村,绝大部分出现在那些公-私经济均落后的“空壳村”。这表明权力资源在党支部与村委会的实际配置,与村庄公-私经济的强弱具有正向相关。
[12] 有关案例,可参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农民日报编辑部联合课题组(赵树凯执笔):,《农民日报》1998年12月8日。
[13] 笔者在农村调查中,经常听到农民提出类似的疑问。
[14] 关于选举的内容选择问题(是选人还是选政策),实际上涉及到选举本身的政治价值问题。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可参见墨宁(Melanie F. Manion):〈中国农村的选举联系〉(The Electoral Connection in Chinese Countryside, in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 90, December 1996, pp. 736-748.)。
[15] 在笔者所调查的那些村庄,青年党员大多是在部队或者中学加入党组织的。而村里的党员发展对象主要来自村组干部。一般青年农民几乎没有什么党团观念。调查时间地点:1998年湖南。
[16] 不少被调查农村的团支部,往往处于有团员(中学入团)无活动,有组织无经费,挂牌子无凳子(没有自己的活动场所)的状况,而村妇联(妇女会)的实际工作主要是抓计划生育,妇联本身的组织作用体现不出来。调查时间地点:1998年湖南。
[17] 参见中共中央组织部研究室编:《十四大以来党的组织工作言论集》,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1998,页307-308。
[18] 国外学者包括欧博文(Kevin O’Brien)、李连江(Li Lianjiang)、墨宁(Melanie Manion)、帕斯特(Robert A. Pastor)、史天健(Tianjian Shi)等; 国内学者有辛秋水、景跃进、徐勇、项继权、萧唐镖、程同顺等。
[19]“行政型”或“混合型”的村治大约占中国农村的75%。参见张厚安、徐勇主编:《中国农村政治稳定与发展》,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页516-517。
[20] 中共民政部党组:,乡镇论坛杂志社、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农村处编:《1999年度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资料汇编》,第113页。
[21] 广东省民政厅厅长许道生:(2000年10月)。
[22]“广东省民政厅关于实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