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状态的人,才能够去实现美,创造自由的美。通过自由去给予自由,这是席勒的审美王国的基本法则。只有审美的趣味能够给社会带来和谐,因为它把社会和谐建立在个人心中。政治革命所不能取得的自由和平等,就这样在审美的领域中实现了。因此,对人进行审美教育,比政治上的革命,更为重要,更为基本。这样,他就用审美教育来代替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没有找到疗救社会病痛的有效方剂。 正如在席勒的许多戏剧中,他的英雄人物只有不行动,即不进入现实世界,不进入历史,才可能保持完美的。总而言之,席勒把审美状态看成位于历史之外的虚幻的想象王国。席勒认为在感性冲动与理性冲动的相互作用中产生了美。但是,要保持两种冲动的完全平衡是不可能的,因此美的最高理想永远只是一种理想。在经验的现实世界中,总是某一种因素比另一种因素占优势,时而实在占优势,时而形式占优势。理想中的美永远是不可分割的,独特的,因为平衡只能有一个,而经验中的美却不然,它永远是双重的。一件真正的艺术品能够引起心情的高尚,宁静和自由与丰健和灵活相结合的心情,这是检验真正美的品质的试金石,但在经验中最卓越的艺术也只能接近纯美的理想,席勒进而指出在经验界中存在一种溶解性的美和一种振奋性的美。“融合性的美对于紧张的人起作用,因为他们在素材与形式两方面都受到强制:振奋性的美对于懒散的人起作用,因为他们沉醉于审美趣味之中。”美使人们处于游戏的中间状态,通过美把感性的人引向思维和形式,通过美使精神的人回到素材和感性世界,通过融合性的美和振奋性的美使片面人性的人成为人性完整的人。
【参考文献】 [1]杨家友.强盗:席勒审美教育的宣言书[OR].http://www.aesthetics.com.com/s50c721.aspx. [2]曹卫东.从“全能的神”到“完整的人”——席勒的审美现代性批判[OR].http://www.wenyixue.com/html/yanjiuchengguo/2007/0408/1006.html. [3]高译.审美-艺术-自由——论席勒美学思想中人的“完整性”追求[J].北京: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 [4]修雪枫.走在整合人性的路上:席勒的审美现代性思考(二)[J].沈阳: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 [5][德]弗里德里希·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作者简介】傅前景,男,江西信丰人,西南大学文学院2006级美学硕士,研究方向:审美心理。
上一页 [1] [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