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的蓬勃发展使消费社会又多了一条亮丽的风景线。“妇女的解放”,至少是“妇女自我认定”的时刻终于到来了。女性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扮演的角色,在社会上活动的性质,传统角色对她们的期待,她们在公众事业中的地位以及成就,都是新社会中女性最关注的问题。而这些新女性对于市场的诉求也从传统的时尚、家居扩展到所有能够体现她们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存在价值等各个方面,设计也要满足新女性的这些新的需求。 文化的多元化直接导致社会生活的多元化,各个阶层,不同的人群对市场的不同诉求打破了设计上现代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极少主义的“黑匣子”自然不能满足如此众多的市场诉求,“现代主义之后”设计的多元化时代来临了。1970年,ARCHIZOOM策划了名为“不停止的城市”的展览,一个建立在超级市场和工厂基础之上的“乌托邦”模型,以此说明现代都市物质生活的特点,激进的建筑批评了单调,攻击了意见一致的观念-------特别是消费的一致性。 这是一种很自然的现象。社会是发展的,当人类社会步入富裕阶段的时候,情况自然而然的会发生变化。“温饱时期”的实用主义自然无法满足小康人群的要求。中国有句不太雅观的古语叫“饱暖思淫欲”,其实倒可以恰如其分的形容后现代的精神状况。英国60年代开始的朋克文化、迷幻药文化、性解放都是这句古语的真实写照。撇开正统的儒家文化,我们客观公正地谈这句古语,实际上是非常有道理的:当物质丰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人的欲望自然会变得多样化,而且,会更注重自我在社会上的存在,他们会让社会及当权者意识到有他们的存在。而存在的显现就需要有特定的面貌。这种面貌以不同于以往的正统文化为特征;一方面是走相反的道路,另一方面就是找另外的出路。以美国的罗伯特•温图里为首的设计师们以创新精神进行着反现代主义的、幽默、滑稽的和理性的家具设计,用后现代的全部语言载体在现代主义版本上做着极其严肃的尝试;而意大利的孟非斯和查尔斯•詹克斯等人则高声唱着市井俚语,高高兴兴地追随通俗文化的潮流。与此同时,却还有一些西北欧的设计师用黯淡的语言诉说着“机器”的压迫。 很多思潮影响到后现代的设计风格:朋克、高科技、低技术、后现代主义、极少主义、解构主义以及各种历史主义变体。后现代的设计风格纷繁复杂:现代主义风格仍然继续着它的技术特征和优良设计的宗旨,剩下的尽情演绎通俗文化的乐观与风趣,或者重新尝试学习古希腊、拉丁风格或装饰的语法,有些还受到一些新观念的影响,如绿色环保问题,流行音乐等等;但是,他们都有一个特征:非理性。后现代设计中大量地引用矛盾修饰法、讽刺和隐喻的手法来进行设计,桌子不再是桌子,更是一种概念,一种符号,甚至是一种政治态度。这种多样化风格现象的出现是对现代主义的最大挑战,它抹杀了现代主义设计的纯洁性和至上性,将设计带入到一种可以是“很多”的状态。这种现象还不能一概而论地评述它的好坏,一方面因为这种现象有其两面性,既有它进步的一面,又有它反动的特征;另一方面,这种潮流本身还只是处于探索的阶段,所以还不能过早地为它盖棺定论。 产品设计在现代主义之后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面貌:MICHAEL COLLINS和ANDREAS PAPADAKIS在他们合著的《后现代设计》一书中除了将后现代产品设计归纳为后波普设计、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和晚期现代主义之外,还单独列举了罗伯特•温图里的设计,并将他作为后现代设计在美国的代表、查尔斯•詹克斯的符号主义、明显的流露出对古代希腊、罗马的迷恋的保罗•波特菲斯(PAOLO PORTOGHESI)的“同情”的设计。王受之在他的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将后现代设计归结为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和新现代主义;然后又将后现代主义分为高科技风格、过渡高科技风格、减少主义风格、建筑风格、微建筑风格和微电子风格。此外,可能是由于他们独特的设计探索和风格,他将意大利的阿基米亚和孟非斯集团单独列出,作为后现代主义的一个分支。 撇开这些风格的划分方法不谈,从和现代主义的对比角度出发,来看后现代设计,我们可以看到这些特征: 一 隐喻的和装饰的设计 装饰几乎是后现代设计的一个最为典型的特征,这是后现代主义反对现代主义、国际风格的最有力的武器,主张采用装饰手法来达到视觉上的丰富,提倡满足心理需求而不仅仅是单调的功能主义中心。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全然屏弃的古典主义异常关注,他们不搞纯粹的复古主义,而是将各种历史主义的动机和设计中的一些手法和细节作为一种隐喻的词汇,采用折衷主义的处理手法,开创了装饰主义的新阶段。后现代主义的装饰风格体现了对于文化的极大的包容性,这里即包括传统文化,也包含现行的通俗文化:古代希腊、罗马、中世纪的歌德式艺术、文艺复兴、巴洛克、洛可可以及20世纪的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波普艺术、卡通艺术等等任何一种艺术风格。运用的手法更是不拘一格:借用、变形、夸张、综合甚至是戏谑或嘲讽。汉斯•霍莱恩设计的玛丽莲沙发就综合了古罗马、波普艺术和装饰艺术运动的风格特征。 二 想象的和情感的设计 后现代设计将诗意重新带回我们的生活。仓右四郎的金属沙发有一个非常浪漫的名字——《月亮真高啊》(HOW HIGH THE MOON),镂空的金属框架在灯光的掩映下让人想起婆娑树影背后的一轮明月。后现代主义者认为,设计并不只是解决功能问题,还应该考虑到人的情感问题。安德勒•伯兰滋将许多非设计师者的所知道的东西上升为理论。例如,“我们对产品的选择受到我们记忆和联想、我们的愿望和我们朋友的影响,也受到我们在电视和博物馆中所看到的东西的影响”。(《1945年以来的设计》)。1987年,他设计了一系列名为“家养动物”的家具,把西欧人对意识的兴趣与北美人对某些宠物的兴趣融为一体。这些设计是非常有亲和力的,即不是设计适应人,也不是人适应设计,而是二者亲切、自由的对话。 三 仪式化的特征 后现代设计中这种仪式化特征主要是针对过分强调功能而使生活变成了一种机器运转般毫无感情色彩的动作而引发的一种设计倾向。吃饭不仅仅是一个吞咽的过程,更是一种气氛:环境、餐具、食物的颜色和味道,包括进餐的动作,都是仪式的一部分,它让我们感受过程、感受存在的意义以及人与物的交流、对话。 选择一件设计不仅是为了用,而且是为了寻找自我的象征性。安德勒•伯兰滋出版了一本名为《家养动物》的小册子,在书中他声认为我们现在的住宅几乎无法居住,因为我们要在那里度过更多的时光;我们需要重新考虑一下我们可以从周围环境得到的仪式的、神话创作的以及不可思议的特征。安德勒•伯兰滋的话是十分隐晦的,但是他至少说明房子仅仅用来居住是远远不够的。这种观点导致了后现代主义设计的仪式化特征。消费者对设计的选择与使用过程更多地体现一种信仰,并以此将自己与其他人区分开,归属到特定的社会团体中。日本设计近些年受到西方的普遍关注。“在日本,艺术与功利,神圣与凡俗之间是没有区别的”(《1945年以来的设计》)。 四 轻松的生活 后现代主义设计的通俗化特征将轻松愉快带入日常生活,使每天的行动不再象举行宗教仪式般严肃刻板。现代主义是设计的理想主义,而后现代则强调人们生活在“现在”,后现代设计也自然而然地表现出物质的特征。享乐主义高于一切,快乐是最重要的原则,“好的生活比好的形式更重要”(1945年以来的设计)。与严肃冷漠的现代主义“黑匣子”(BLACK BOX)相比,后现代设计中大量运用夸张的色彩和造型,甚至是卡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