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如对解构主义的认识,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解构主义被介绍到中国,于是解构这个概念很快成了文坛上的时髦用语,然而真正理解它实质和内涵的人并不多,一阵风刮过,留给我们的仅只是一个“解构”的概念。我们且不论解构主义的产生背景,也不论解构主义自身的缺陷,我们也深知国外五光十色的任何一种主义和体系,都不可能被我们照搬而按图索骥。但是,我们也确实不能把介绍当成弄潮,需要冷静下来作扎实地吸纳和转化工作,应主动地吸收解构主义当中合理的东西。就“解构”而论,解构是一个打碎重组的过程,是为消解由二元对立所造成的相互压迫采取的否定形式。而否定的结果是通过断裂——碰撞——颠覆的过程来实现的。可以说这是一种考虑问题的新思路,若借以发挥,完全可以为我所用。对待文学遗产,核心是推陈出新,我们的思维定势是传统——继承——创新。我们所有教材都无一例外地认为,继承是基础,革新是目的。从文理上说是无懈可击的,但事实是,面对传统的厚势,不继承也要继承,不继承就好比拔着头发要离开地球。传统的思维流程从逻辑上说,就成了继承的继承,创新就成了隔靴搔痒,创新的所谓目的其实就成了一个“理念”式的不存在。而继承在这种情况下则既是基础也成了目的。按照传统的思维习惯,我们无法解决这个问题,而借助解构的方法则可以使我们耳目一新。面对继承与创新的二元对立,毫无疑问继承压迫了创新,若行之颠倒,创新又压迫了继承,于是颠倒之后,就要改变原有的“继承”概念,如果将“继承”更换为“对话”,我们就完成了解构的过程。于是就产生了新的思维流程,即传统——创新——对话。这里消解了“继承”的概念,但继承的意义仍然存在,所不同的是消解了继承对创新的压迫性,使“继承”从显在的统治性地位转化为隐在的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自然地位,突出了“创新”的地位和作用,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才能达到“创新”的目的,实现“创新”的意义和价值。 建立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独立的话语系统,应把重点放在基础理论的研究和界定上,要把古今中外的各种概念和范畴进行学理性的清理和转化,并使之在科学的意义上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务必要清醒地意识到,这种独立的话语系统,既不是西方话语,也不是中国传统的话语,而是既接续了传统又广泛吸纳各种营养,具有当代中国时代特征和文化底蕴的,属于中国文论独有的话语系统,而不是其他。庆幸的是,中国现当代文论历经百年,终于走上了学科化的轨道,为进一步走向科学化提供了前提,只要我们增强话语独立的自觉意识,有效防止话语掠夺和话语扩张,我们就一定能在世界文论的万花园中独树一帜。
上一页 [1] [2] [3]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