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制度(注:参见陈瘦竹:《悲剧往何处去》。)。当然,这种种都是对悲剧的失常判断,并不符合实际。 第一个提出悲剧正效果论的是柏拉图的学生亚理斯多德。他认为,情感是人应当有的,受理性指导的,因而是对人有益的,并在《诗学》里提出了一个极为著名的论断:悲剧“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Katharsis(卡塔西斯)”(注:亚理斯多德:《诗学》。)。 为什么悲剧能引起观众的“怜悯”?因为剧中人物是与观众相似的善良的人,他们看到剧中人物正在遭受或即将遭受的不应遭受的苦难,自然会涌出怜悯之情感。为什么悲剧能引起观众的“恐惧”?因为观众看到剧中人物之所以陷于厄运,不是由于他们的为非作恶,而是由于他们看事不明,犯了错误,联想到自身也可能遭受到同样的苦难,因此又会发生一种恐惧的情感。那么,什么是“卡塔西斯”呢?根据我国学者罗念生的仔细梳理和认真辨析,认为:这原是一个医学术语,即治疗的意思,用到《诗学》里,可译为“陶冶”。如此,悲剧的效果就是能陶冶人的情感,借以获得心理的健康(注:罗念生:《诗学·译后记》。)。亚氏肯定悲剧对社会道德有良好的影响以及能给人以“快感”的审美价值,是对柏拉图否定和贬低悲剧效果的有力纠正,从此悲剧的正效果论成了世界戏剧史上始终占主导地位的观点。以后,尽管不断有人对亚氏关于“怜悯”、“恐惧”、“陶冶”、“快感”说明表示异议,例如高乃依、莱辛、席勒、黑格尔、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等等,可是他们都是在亚氏奠定的基础上作出的发展,是富有才智也不乏失误的发展。 悲剧的效果是由悲剧的性质所决定的。前面说过,悲剧主角一般是令人尊敬或同情的人物,他和反方的斗争具有极大的普遍性和典型性,并且在斗争中愈益显示出他的高贵品质和不屈不挠的意志,因此尽管他最后被毁灭了,可是在观众的心里却获得了深深的同情和仰慕,觉得他是一个英雄。与此同时,那造成美或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的社会力量,必须引起观众的愤恨。这种善与恶、美与丑激发出来的爱与憎、悲与恨无疑具有教育与审美的、认识与激励的功能,而且这种功能是以悲剧的形式来肯定悲剧精神的方式达到的,其效果就尤为独特、尤为强烈、尤具震撼力。时常有一种议论,认为悲剧使人悲观失望,使人逃避人生。这是对悲剧性质的一种错误观念。对此,亚瑟·密勒说得好:“在事实上,悲剧作家在悲剧中蕴藏着比喜剧更丰富的乐观主义,而悲剧的最后效果应该就是加强观众对于人类的最光明美好的信念”(注:参见陈瘦竹:《悲剧往何处去》。)。从这个意义上说,悲剧的本质是一种让人不畏强暴、催人奋进的战斗艺术。
上一页 [1] [2] [3] [4]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