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找到了一条宣泄的途径。媒体对审美的大量介入也为一种可能的审美导向提供了基础,而用来消费的审美文化也为市场的繁荣和艺术的传播做出了贡献。从消极方面说,泛审美导致的审美个性的丧失、审美意蕴的削平、审美情感的式微等又不利于人的审美能力的全面发展,更使得纯粹的艺术创作边缘化。 鉴于此,美学理论的当代使命就是如何去维持一种泛审美和审美的人文精神向度之间的张力。就目前时代的发展趋势而言,用美学力量去抵抗这种时代的潮流注定是徒劳的。同样,用美学力量去彻底的欢呼这种审美图景也会使得美学的批判力量得以消解。这样的话,以反思审美现象为本性的美学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所以,对泛审美时代持有一种谨慎的批判态度是当代美学最为可取的。具体操作而言,美学工作者不应该加入一种商业运作模式中去为泛审美现象摇旗呐喊,而是应运用自身的知识和感觉去客观的评价这些审美现象,并给大众一种舆论的导向作用。这应该是一种未竟的美学现代性在消费社会里的继续。但这种现代性美学策略的实行是建立在坚实的审美现实基础上的,比学院派精英们所做的美学现代性努力具有更强的操作性和现实性。另外,美学工作者还应该加强对边缘性的纯粹艺术现象、古典美学资源时代化和西方审美资源中国化的研究,使之有一种对主流审美文化的冲击性。这样,就有可能导致一种更高审美层次的消费品和大众趣味的出现。那时,时代的审美景观就会是另一翻天地了。 上一页 [1] [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