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的国家, 又让读者了解每一历史时期总的发展趋势,是整体与部分的完美结合。 第四,作者对待某种社会现象,不是仅仅停留于表面的分析,而是将其置于宏观大背景中,力求深入挖掘深刻的社会经济原因,注意考察长期的历史发展趋势。 例如,作者运用共同的分析框架从3个宏观方面来分析1930年以来拉丁美洲农村地区政治运动和社会暴力背后的社会动因。“大庄园制度和农民社群不再是农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的组织形式”;(第395页)“作为农村与巨大的城市市场及国际销售渠道逐渐结合的结果,农业的资本化采取了广泛的形式,它不仅促使了新型的大中型农场和牧场的出现,而且也促使了传统的农民家庭生产单位的变革”;与国家的活动有关,出于把国家机器与社会整体连接在一起的目的,“国家从一个软弱的、经常被动的角色,发展到能够制定出一个或一系列全国性的建设计划(它们有时是成功的,有时是失败的)”。(第396页) 另外,对于60年代以后拉美国家左派社会地位的变迁,作者认为与经济发展、天主教的影响、政治形势的变化密切相关,是各种社会因素综合较量的结果:二战后拉丁美洲经历了一个长时期的经济发展、急剧城市化和地区阶级结构上的深刻变化;一直是共产主义死对头的天主教会重新解释了其社会咨文,在某种程度上使它在有些国家中不但在 意识形态上甚至在组织上向左派靠拢;自1964年巴西政变以来,一系列军事政变把军政 府推上历史舞台,它们遵循左派势力是国家主要敌人的国家安全观念,主张对经济和政 治秩序进行全面调整。(第217页) 对照英文版,笔者想指出中文版的一些不足。第一,也许是由于时间仓促,在页码编排上存在失误:第129~172页的内容(含“财源的支配”等)被安排在第2章,其实是第1章的内容。第二,在翻译方面,有些句子不仅太长,还不太通顺、流畅,用词方面有些艰涩,要来回读几遍,才勉强明白要表达的意思,这主要是由于意译不到位且直译较多的缘故。第三,书中错别字较多,例如,“妨碍”一词写成“防碍”(第392页),基本用语“印第安”居民写成“印地安”(第429页);还有诸如“削弱”写成“消弱”等词语,不再一一指出。当然,作为大部头的著作来说,这些都是微不足道的。抹去这些小细节,本书仍不失为一部优秀的教科书和拉丁美洲研究学者的指南。 上一页 [1] [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