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为对文化生态的认识与保护,应借鉴国际社会对自然生态保护的经验,提倡"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建立起尊重文化的时代风尚,认识现代化建设与文化生态的关系。目前,按城市发展的速度如果不保护具有传统风格的建筑物,或许再过半个世纪我们的后人将无法了解中国传统的民居或市井风情,只留下如林冰冷的水泥构造建筑物而已。如果我们依然没有意识到文化会塑造一个民族的精神,那么弘扬民族文化就成了一句空话。尽管传统手工艺已走过了几千年,成为一种文化遗存,但它是工业社会的前身在信息社会仍会有它生存的空间。21世纪国际社会将呈现出经济的一体化,但文化恰恰需要民族化,需要个性化发展。也许这就是我们课题的主要出发点,也是我们深入民间调查的动力所在。 在文化生态观的定位方面,并非是对自然生态学的 研究,而是借助生态观的基本理念立足于文化现象的 研究。我们主张为了保护我们的文化生态环境,就有必要从根本上改变视传统文化为“封建迷信”的根深蒂固的错误认识,纠正西方文化中心论的观念。我们的 研究要站在民族文化的精神家园里去体味的亲情和温暖,否则面对民间文化我们当代人就无法接近它、理解它、认识它,就会用片面的现代化的价值观去丢弃它。如果认识不到位,我们不但不能拯救它,反而加剧破坏已经濒临灭绝的文化生态。所以改变以往对民间文化的认识尤为重要,把它定位在与自然生态同样的高度,并从中认识中国传统哲学观念和人文观念的深刻内涵是十分必要的。我们认为,文化生态环境是与自然生态相互依存的,在这里人类是沟通两者之间的桥梁并构架联通的血脉,不要把民间文化作为现代文化、现代社会建设中的障碍而淘汰,应该认识到自然与文化,人造物与自然物都是人类生存的需要。所以,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历史文化的价值,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保护文化生态的重要意义,并非把它当作一个历史的躯壳,而是让传统文化服务于现代社会,融入我们的现代生活方式和文化方式。21世纪信息社会的到来,发达国家大量的生产、消费、与资源浪费,损害了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优秀成分,把人与自然的关系搞乱了,人们对物质生活的欲望越来越强,而精神文化的追求却日益缺乏,劳动的传统也淡化了。为使我们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有益于身心的健康,就必须保护那些已失落的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用心去沟通大自然,用心去感悟文化,提升人文精神,去感受文化生态的破坏所造成的人们心境失落的痛苦。所以,我们应该重新重视文化的内涵,特别要关注民间文化对人类 发展的作用。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文化生态的遗存是丰富的,许多甚至是我们认识的缺乏或无知的。那些一字不识的民间艺人能讲述动听的民间文学故事,那些所谓不懂艺术的老太太能用一把剪刀剪出绝妙的水浒戏曲人物,无论是铁匠的打造,木匠的木作还是妇女的纺花织布、穿针引线,无不透露出人类最朴素的才艺和智慧,这就是我们民族民间可贵的财富,这就是我们的民间文化。 民艺资料的遗存在逐日减少,而且收集的难度也增加了,一些优秀的民艺品类在现代社会的 发展中渐趋消亡。特别是随着人类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我们身边的民间手工艺品、民间交通工具、纺织工具、生活用器用具等每年都在消失甚至人为的丢弃和破坏,我们没有理由不像保护生态平衡、保护珍稀动植物那样保护我们的祖先为我们留下的手工文化,保护正在遗失的传统。假如有一天我们身边的传统文化真的消亡了,我们会不会像忍受自然对人类的惩罚一样忍受文化的枯竭,忍受文化生态的失衡呢?传统手工文化及其生存环境,随着工业文明的 发展也在遭受着如同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一样的破坏。日本把对传统文化艺术的抢救作为国家 发展的大事,把艺人尊为“文化财”,德国在一些村落有各种乡村博物馆,以此唤起当地民众的民族自豪感,我国台湾地区制定了“民间艺术保存与传承计划”,对濒临失传的民间艺术,投入巨额资金进行保护,并派专人传习,以传世后人。我国也在1995年颁布“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有关学术团体和学人也投身于调研、收集和 研究之中,为我们的 研究课题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帮助。在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经济 发展获得了巨大的效益,但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掠夺也是残酷的,同时,我们在引进西方现代文化思潮、艺术样式和生活方式的同时,许多也是以对我们本土文化生态的牺牲为代价的,美国的大片,日本的卡通动画占居了我们青少年的文化空间,而我们丰厚的文化资源却没人开发利用,其教训应该引起人们的反思。物质生活虽然获得了富裕和满足,但精神生活愈来愈贫乏,似乎有些失落感。经济的 发展更需要我们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需要保护正在面临失落的文化传统,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生态环境,以此构架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桥梁。也就是说,在现代社会环境中,更需要传统文化融入我们的生活。在国际文化交流中,以文化树立中华民族的自尊,留住民族文化的传统,留住我们文化的精神家园,留住民族民间那朴素的文化生态环境十分重要。同时把这些宝贵的遗产,与现代社会沟通融合,服务于现代社会,融入民族文化的优秀成份。经济 发展和经济转型也需要文化的转型,树立一种新型的文化认识观,以此形成国民的文化自觉,提升整个民族的文化素养。可持续 发展是国际社会的永恒的主题,不论是自然环境还是文化环境都需要引起人类的重视,在保护文化生态的同时,也应该认识到现代人应该具有国际视野,有远大的胸怀和境界,把中国优秀的文化置身于国际大文化环境之中,在发现抢救的同时去批判地继承,在承传的基础上提炼出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文明之中。
围绕对民间文化的社会、历史、经济、人文等方面的思考,针对"民间手工文化生态保护与调研"这一课题,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1997年,我们以进行一项“民间手工文化生态保护计划”的调查,印发了万余份“山东省传统工艺美术调查表”,通过各种采集形式进行调查,试图对山东省传统工艺美术进行普查。调查表包括工艺美术企业的情况,工艺材料与技艺调查,艺人、作坊情况调查,工艺口诀、谚语、民俗调查,对某一种传统手工艺的调查,对失传手工艺的调查几项内容。虽然调查内容不够全面,但也涉及了不少新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些相关人士参与,这本身就是在唤起人们对传统手工文化的重视,特别是对高校学生来说,意在使他们思考传统民间文化的现状,进行传统手工文化的教育。1996年底,我们参与筹划并组织拍摄的民俗文化电视片《大过年》,记录拍摄了山东省民间年俗中富有典型性、文化性的民俗活动,其中包括民间的歌舞灯彩、游艺竞技、年画剪纸、玩具面人等等,并聘请专家学者从民俗文化、艺术内涵等方面讲解评论,目的亦在于唤起人们对节日文化的历史情感,使节日生活更充实、更丰富多彩,也更富文化内涵。它同样是我们民间文化生态保护的呼吁形式和内容之一,该片曾荣获第十六届中国电视金鹰奖,原因亦在于立意和选题与人们的文化需求相吻合。后来又相继参与拍摄《虎年大吉》、《兔年大吉》,也是对传统民艺宣传与保护的延续。1998年4月,在省文物局的关心支持下,申请了山东省首家民办“中国民艺博物馆”,由文化厅、民政厅正式批复,作为民间工艺文化生态保护计划的一部分,收藏了以民间文化为主,涉及全国二十几个省市的民艺品近万件。这不仅是二十年来的梦想,同时也是民间工艺文化生态保护的具体内容和措施。除了收藏民艺品进行 研究之外,为了实现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民艺馆先后在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青岛民俗博物馆、团中央青岛青少年夏令营活动营地等场馆,分别举办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藏品展,除了一般的观众,还邀请了大学生、小学生参观,目的亦在唤起年轻一代对传统民间文化艺术的认识和兴趣。 另外,我们还参与组织了青少年陶艺夏令营活动,并有计划地组织相关的民艺专题展览。于2000年开通“中国民艺网站”在网上进行学术交流,增加了与同行专家沟通交流的空间,另外,我们一直在呼吁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呼唤建立文化艺术博物馆,呼唤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这一切应该说都是在“传统民间手工文化生态保护”的整体思路下进行的,也是伴随着"保护调研计划"具体实施的措施和相关内容。 传统手工文化的保护与 研究以考察调研采风为基础,然后分门别类地加以整理 研究,通过个案分析,并写出考查报告。田野考察采风不仅具有比历史文献记载更为广泛而直接贴近 研究对象的优势,同时对发掘收集和保护传统手工文化技艺和品类也具有直接的意义。调研采风包括对传统手工文化现象的考察、调研、保护和关注,同时还包括对手工技艺的调查记录,对手工技艺产品的收集发掘,以及对传统手工技艺的专题 研究和生产生活方式的调研等。这种 研究思路和方法是传统手工文化史和手工技艺理论 研究的基础,它为日后进一步的 研究提供了确凿的依据和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它为深入认识传统手工文化的传承、传播及其 发展演变和历史价值都有重要的意义。除了深入民间考察采风,获得第一手资料,进一步 研究之外,保护行动也需要配套进行,这必需健全保护与调研计划的总体构想:建立民间艺人档案、建立指定的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区域、提出建议设立文化旅游的景点、建立民艺资料馆所并设立相关的 研究机构。在有条件的文化旅游景区设立民艺作坊,吸引现代人参与,体验民间生产、生活方式,这既是一种民间文化的普及教育,又是现代社会生活快节奏下人们的休闲娱乐方式。另外,我们主张亦可在大学、中学、小学等院校中设立民间工艺技能课程,起到开发智力和动手能力,及学习、借鉴、 研究民间技艺的目的,也为民间文化保护与开发培养更多的具有手工技能的专业或 研究人才。而对民艺理论、技艺、历史等的整理与 研究则须从一个较高的层次来着眼,将“民间工艺文化生态保护计划”纳入一个专门的 研究领域。如对民间生活方式史的 研究,对民俗与民艺的综合 研究,对民间技艺口诀、谚语的整理与 研究,对民间工艺、技艺、工序的记录与 研究,对某些失传民艺的抢救与保护,对历史形态与现存形态的民艺的比较 研究等。无论哪种方法或 研究途径或许都是对民间文化建设的开拓。 如果说“传统民间手工文化生态保护与调研”是一个计划与构想,那么调研考察是一种实施,也最具诱惑力。1998年我们先以山东省为主,确定了几十个富有传统特色的村庄和民间工艺、民间艺人为 研究对象,并对这些村庄和民间艺人进行有计划的考察和采访,通过文字记录、拍摄照片、录音采访、收集实物资料等形式,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1999年,“传统民间手工文化生态保护与调研”正式申报国家教育部人文科学科研课题,并获批准立项。之后,我与课题组的成员唐家路、赵屹、孙磊四人,先后集中或分散地赴山东、山西、陕西、湖南、安徽、江西、江苏、浙江、黑龙江、贵州、广东等地进行调研。从历史上曾经繁荣的民间作坊到现代民间艺人,从历史上遗存的古民居村落到现代开发的旅游景区,从偏僻的少数民族山寨到人气兴旺的商贾大院,从平原到山区,从陆地到湖泊,考察地点近百处,拍摄图片资料数以万计,收集民艺实物资料千余件,采访的民间艺人和农夫村妇难以细数,不仅获得了生动形象的图片资料,记录了可靠的文字资料,同时也充实了民艺博物馆的实物资料。考察的内容虽不能完全涵盖民艺的内容,却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民间文化的不同方面。至今所到之外的每一个村落、每一个艺人、每一种技艺至今都仍然鲜活地浮现在眼前,令人激动和难忘。徽商的村落、晋贾的大院;铁匠魏、哗啦棒槌刘庄、花格子布、夏布、蓝印花布;陕北窗格格、微山湖渔民渔船、江西稻作农具;蝈蝈葫芦、纸笸箩、上梁面塑、红席子、皮影戏、烧酒、打铁、印年画等等,都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民间文化的魅力,意识到民艺在民众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同时农夫村妇们热情、质朴、豪爽、善良、真诚的美好心地,也感动和教育了我们,在艰苦而愉快的考察途中曾得到了他们一次次友好的帮助。在考察调研的同时,我们也在不断地思考传统民艺、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现代经济、现代文化建设中的许多实际问题,也愈发使我们感到我们选择的正确性、紧迫性和艰巨性。 现如今几年已经过去,调研课题也到了该结题的时候,但“民间工艺文化生态保护与调研计划”却并未结束。如今结集出版的六本书是课题组同仁集体劳动的收获,也是大家对我主持工作的支持。这套丛书为《民间生活档案――文化生态调研丛书》,第一本为《民艺采风》,分上下两篇,上篇为原生态民艺调查与整理的个案 研究,又包括民间技艺、民间艺人、民艺品类的考察与记录,以及相关的记述,内容有大有小,文章有长有短,但又有内在的联系和典型性,而不求全、求整但主题是统一的。下篇是对民艺保护与调研的思考与感悟,既有全面的认识,也有相应措施的建议,还有民艺与人文教育、艺术教育、旅游开发等的关系论述,都是对民艺保护问题的呼吁与理性思考。另外五本分别为:《衣被天下》、《以食为天》、《居住陈设》、《交通行具》、《生活器用》,是对民艺在民间生活状态与文化状态下的专题 研究。无论是对民间衣食住行用的考察,还是对民间文化生活的调研,在 研究民艺的同时,对其天然材质、加工技艺、造物思想、科学价值、文化内涵、价值尺度、审美理想、生活方式等的考察与理论总结也是至关重要的。 调研工作的甘苦是一言难尽的,但要想把这一工作坚持下去却更不容易,愈 研究愈感受到民间文化的魅力之大,并非学术所为,除了资金与人力的大量投入,更重要的是政府的关注和民众的关心。可喜的是随着我国现代新文化的建构,以及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还有西部大开发的机遇,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在投入这项工作。传统文化的生态建设是需要全社会的重视才能完成的,这也如同自然生态保护一样,它是全社会的义务,如果能唤起人们的文化生态意识,应该说比仅仅完成一项科研课题更有意义。我们的《民间手工文化生态保护与调研》也旨在表达一种思想和观点,尝试一种方法,而不可能包罗万象。我们也仍然一如既往地将“民间手工文化保护与调研”进行下去,也希望能唤起政府与民众对传统民间文化生态的重视,如果能达此目的,将是我们莫大的欣慰。 上一页 [1] [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