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艺术论文艺术评论
   民艺学构建      ★★★ 【字体: 】  
民艺学构建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4 10:32:56   点击数:[]    

二 民艺学的学科体系

一、民艺学的学科构成因素
    我们所研究的民艺学,严格意义来讲属于中国民艺学的范畴,其学科建设才刚刚起步,一些相关的学科结构还未形成。尽管如此,仍有不少的学者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做了大量的基础研究工作,通过收集民艺的实物资料,进行典型的个案分析,组织地域性采风活动,撰写了有关民艺品类的年画、剪纸、皮影、木偶、玩具、印染、刺绣、器用、民居等专题论文。这为民艺学学科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具体的研究对象。

    民艺学的构成因素,主要包括民艺的历史、民艺的理论和民艺的采风三个方面。这是因为:其一,民艺的研究对象虽然大多是近现代的,但大多数样式、形制、内涵、用途都是传统文化生活的遗存,从历史的角度,中国民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辉煌的一页;其二,民艺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很多有创造性的理论,有的散见于典籍文献,更多的采用艺诀的形式在民间流传。而民艺学科的形成,对民艺学的基础理论建设又提出了新的要求,总结已有的民艺理论,从而发展作为民艺学的学科理论;其三,我们之所以把民艺采风作为学科的构成因素之一,其原因在于,民艺学所研究的对象,不是单纯的造型艺术,而是涉及到民俗过程、生活过程和生产制作过程等文化现象,对于它们的研究,必须通过民艺采风的形式,才能真正地体验民艺的精神内涵。

    民艺的历史:是以民艺的发生、发展、演变作为研究对象,它可以从国家的角度、民族的角度、地域的角度、门类的角度及综合性的视野展开通史的研究,例如“世界民艺史”、“中国民间美术史”、“中国民间工艺史”、“满族民艺史”、“长江流域民艺史”、“晋南地区民艺史”、“鲁西南民艺史”等为研究对象。或以不同时期有代表性的民艺发展为线索。展开断代史的研究;如我们目前有待研究的“先秦民艺史”、“宋代民艺史”、“明清民艺史”、“近现代民艺发展史”。还可以从民艺某一门类入手,进行专业史的研究,例如“中国民间玩具史”、“中国民窑陶瓷史”、“民居发展史”、“傩戏艺术史”、“民间剪纸史”、“民间脸谱绘画史”、“民间刺绣史”、“民间皮影史”等课题。民艺的历史是对具体民艺进行历史性的分析与评介,对其产生和发展的时代背景、社会成因、文化传播、民族心理、审美心态及技艺手段和艺人劳作方式等相关问题,进行历史性的判断,以史证的态度和论据,总结它们之间的历史关系,以及民艺的历史地位、作用和价值。

    民艺的理论:我们所指的民艺理论有两层涵义。其一,以民艺的基本概念范畴、基本原理规律以及学科研究的基本方法等作为研究对象;其二,是以民艺技术经验所形成的理论,以民间技艺品诀、典籍文献及有关民艺的理论等为研究对象。民艺的基础理论,不是研究民艺个体现象的理论,而是以民艺的历史和民艺采风的资料为基础,通过对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的民艺进行高度的理论概括,为民艺研究提供最为基础的价值观念和基本方法,它应是一种方法上的工具。而民艺已经形成的理论,大多来源于民艺本身的经验总结,或出自于记录民艺思想的历史经典或艺诀,所以说这方面的资料补充了民艺基础理论之不足,一些技艺口诀,历史的史证记载都不是概念性,而是带有规律性的和综合性的经验性理论。例如先秦经典《考工记》,明代巨著《天工开物》及有关中国手工业的资料,都是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参照,一些理论的框架可以充实民艺基础理论的内容。

    民艺在文化传播、经验传授、技艺交流各方面有其自身的规律,民间技艺口诀和工艺典籍中不乏有些精辟的哲理,它从另一个方面体现出民艺的理论基石,在创立民艺学基础理论框架的同时,以这种基石为基础,将对重新认识民艺更有价值。

    民艺采风:是民艺研究中较为常见的研究形式,也是最基础的学术取向,我们之所以把民艺采风的形式列入学科的三大构成因素之一,这是因为,它对民艺学的构成起着比“文献研究”更广泛更贴近研究对象的作用。民艺采风的形式是民艺学家对民艺现象研究所采用的最普遍的方法之一。一般情况下,民艺采风包括对民艺现象的考察、调研、收集及专题研究,这种研究形式在目前较普遍,也是民艺史和民艺理论研究的基础补充。它为了解民艺的分类、功能、传承以及人文现象起到最具实据性的参照,对今天基础理论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也是民艺学基础理论之基础。也就是说,民艺学的采风形式,是研究民众文化及产生、生活相关民艺的现象学。民艺采风即对民艺个体及事象的关注,作为一种研究形式,首要的是占有资料,分门别类的给予整理,它体现出的两种取向,其一是资料决定研究方向,其二,是研究方向确立资料的选择。前者是占有的主动,后者则表现为选择的主动。我国一些专门从事民艺与民俗、民间年画、民间玩具、民间剪纸方面的研究专家,通过多年的民间采风,收集了较系统的、全面的实物资料,并结合这些资料展开对某一专题的研究。他们从民俗的功能、区域文化、艺术风格、制作技艺等民艺人文性表征中进行比较研究,体现出对资料的占有优势,这对民艺理论研究包括对整个的中国文化艺术史的研究都起到了无法估量的作用。而首先确定对民艺本身的研究方向,有重点的选择利用民艺资料,有目的展开一些采风活动,将更有效地体现出资料选择的主动性。总之,民艺采风的目的是结合民艺基本理论来阐释民艺的个体现象,无论从个别或从整体出发的民艺学科研究,学者们都有一个共识,即民艺与民间文化、民俗的概念有其一致性,民艺也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经民艺的现象而透视烟波浩渺的文化可见一斑,通过民艺采风的基础研究,可以获得民艺学科的最为务实的论据,从而构建民艺学科。

二、民艺学与有关学科的关系
    民艺学科是建立在相关学科之上的。这是因为,作为民艺的艺术形态和民众阶层有着双层制约,其本身就带有交叉学科性质。况且,我们所指“民”和“艺”又并非是民俗学和艺术学的合二为一的复合体,而是更趋向人文的特征和其它相关学科的多层内涵。张道一先生曾指出,“严格意义上的民艺学是一门社会科学,而带有边缘学科的性质。在它的周围,必然与社会学、民俗学、艺术学、美学和历史学、考古学、心理学等相联系,相渗透,反过来说,研究民艺学必须具备以上各学科的基本知识。”⑤

    关于民艺学作为独立学科的建立,目前存在较大的疑虑,问题不在于学术界是否愿意建立,而在于这个学科构建的基本因素是否健全。也就是说,作为一个新学科必须具备基本的概念体系和学科构成因素,否则,就要依据其它要关学科进行最为基础的理论研究。“民艺学”在我国的提出还是近十来年的事情,但作为基础研究已有近半个世纪的历程,只不过人们一直沿用“民间美术”、“民间工艺”的概念,即使是对民间美术的研究,也只是停留在现象、分类、个案的层面,或是对一种门类的历史、题材、分类等进行系统或单一的探讨,在若干次全国性民间美术研讨会上,大家仍以介绍民艺品类为热点,或冠以现代形态的研究。而作为民艺学(或民间美术学)的学科建设缺乏应有的学术深度,这为学术界提出了一个严峻的课题,尽早使“民艺学”在学科上得以成立,同时应该借助于有关学科补充自身之不足。

    民艺学与社会学的关系:严格意义上来讲,民艺学应属社会学的学科范围,社会学(sociology)为法国社会学家孔德于1836年创造,其意义为研究社会的科学。社会学这一学科最早传入我国是在清代末年。社会学是一门以社会构成、社会发展和社会问题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而民艺学的研究对象也离不开社会的各种因素,如民众的阶层、民族的差异、行帮行会组织、民艺的社会功能等与社会学密不可分。任何一个民族,处于它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都具有着形态不同的社会因素,民艺学家应从社会中汲取博大的视点。从社会的发展中,着重研究各民族的文化生活、民俗生活、精神生活的社会结构,逐步形成独立的或交叉的民艺社会学领域,以补充民艺学学科构建中社会学的有益成分。

    民艺学与民俗学的关系:民俗与民艺有着天生的血缘关系,可以说它们之间是相互交叉的,由于学科的侧重点不同,或并列或兼容。民俗学与民艺学之间有着其它学科难以企及的不解之缘,民俗具有着民艺的机制,民艺具有民俗的功能,二者在社会学和人类文化学上有着共性特征。民俗学(Folklore)原意为研究文明社会古代文化残存物的一门古代学和历史学,属国际性的人文科学。现代也有学者称“文化人类学”和“社会人类学”。在欧洲出现近一个多世纪,而在我国“五四”时期才由国外引进。作为民俗对象的存在,我国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民俗”概念的国家之一,但“民俗”作为学术概念出现却较晚。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开始用“风俗”这个词,孔子曰:“移风易俗”,古人对风俗也有解释:“上之所化为风,下之所化为俗”。也就是说“上之所化”就是上层,所传下来的一种教化性的东西,有种推广的意义,象风一样。“下之所化”即下层所接受的上层教化的东西,或是下层自我教化的东西。⑥ 那么民俗或风俗即是创造于民间,流传于民间的一种文化现象,而作为民艺的对象也如同民俗的传播形式一样,有其民众的广泛性。民艺学虽然不应是民俗学的附属学科,但在研究对象上有较大的共性特征,这两个学科本身就是相互依存和血肉关系。研究民艺学如不借助于民俗学的研究成果,将显得空泛,同时民艺学所研究的对象自然也就成为民俗学研究的领域,也意味着民俗学自身的发展

    民艺学与艺术学的关系:从字面来看民艺似乎属艺术学的分支,如果说我们把民艺作为一个具有交叉性和具有独立性的学科对待,那么民艺应是艺术的一个层次,而且它又跨越其它学科,它们之间不应是简单的隶属关系。但艺术学的学科构建因素为民艺学的建立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这是因为,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民艺与民俗表现为运动的关系,民艺与艺术则表现为形象的、可视的静态关系,前者注重社会的意义,后者则体现文化的内涵。所以说,艺术学将成为民艺学在学科分类、审美对象、艺术形态等各方面的重要参照,虽然艺术学不等于民艺学,但民艺之“艺”应该具备艺术学的文化内涵。艺术学有它自身的特征性和交叉性,而民艺内涵更为复杂,两者虽然相似或相近,但都存在着共同的矛盾。如学科分类问题,学科所包含的内涵与外延问题,学科之间的并列与交叉界限等问题,这也是同类学科的研究难点。

    民艺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民艺学除与上述学科有着直接的关系之外,还与哲学、科技学、美学、考古学、历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关系。这是因为,民艺学作为文化的体裁,它具有着社会变异的因素,与古代文明史相关联的共性,与古代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同步或有同等位置,并与历史上的哲学观点、政治主张、审美心理等多种因素发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民艺学之所以同众多的学科发生着联系,还有一个重要因素,作为创物的“民”,与“物”的艺及受物者的民,是人文科学的体现,这种辩证的创造与被创造及受物者三者的关系,表明中国民艺作为造物的艺术,带有浓郁的哲理与思辩。只有弄清楚这些众多学科与民艺学之间的关系,弄清多学科的交叉点,才能有的放矢地将民艺学科构建得尽量符合科学体系,形成一个与多学科相关联而独立的学科。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张道一的艺术教育思想研究

  • 下一篇文章:关怀设计艺术教育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民艺学构建”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民艺学构建”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教会大学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
  • ››蒙古族萨满舞(博舞)的历史变及其...
  • ››中国影戏的生存现状和发展策略分析...
  • ››新时期中国实验性话剧文体思维方式...
  • ››论中国古典建筑艺术的政治化
  • ››当代美国美学及其热点问题分析探讨...
  • ››关于审美现象的若干条件分析
  • ››浅谈西方古典美学
  • ››享受文学还是批判文学-传统视野下的...
  • ››文学正餐亦或文学零食-短信文学的文...
  • ››民艺学构建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