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7年,第9,21,261页。[4] [5][14]S.钱德拉萨克:《美与科学对美的追求》,《科学与哲学》1980年第4期。[6] 黑格尔:《美学》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3-4页。[7] 车尔尼雪夫斯基:《论亚理斯多德的〈诗学〉》,《美学论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8] [9]参见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10] 拙文:《科学美浅说》,《美与时代》1988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美学》1988年第6期。[11] 彭家勒:《科学与方法》第1卷,第22页,英文版。[12] 转引自米.贝京:《艺术与科学》,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第246页。[13] W.海森堡:《精密科学中美的含义》,《自然科学哲学问题丛刊》1982年第1期。[15] 李新洲:《扭量理论》,《自然杂志》1984年第1期。[16] 何普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导论》,求实出版社,1982年,第255页。[17] W.I.B贝弗里奇:《科学研究的艺术》,科学出版社,1979年,第84页。[18] [19][20] 《纪念爱因斯坦文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年,第256,257,308页。[21] 转引自S.钱德拉萨克:《美与科学对美的追求》,《科学与哲学》1980年第4期。[22] 马克思:《18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79页。责任编辑:? 忠徽?上接第36页) 15个词以下的视为短句,学术文献性愈强的作品,句子的长度愈大,多重复句也就愈多。综上所述,科技英语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地在语体、篇章结构和语法表达三个层面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的语言风格。作为一门专业性和信息性都较强的学科,科技英语运用了一些很有特色的语言表现手段,客观、规范、正式、准确地描述科学技术方面的有关情况、状态、活动和关系等,严密、连贯、清楚地阐释和论证科学技术相关的概念、定义和原理等。总之,了解科技英语的语言风格的特征,对于阅读、写作、翻译和研究科技英语都是很有意义和很有帮助的。 主要参考文献:[1] 王佐良、丁往道:《英语文体学引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7年。[2] 沈伟栋、朱良雄:《科技描述与翻译》(全国优秀英语学术论文集),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7年。[3] 邱国旺、陈忠华:《科技英语文体的层面分析》,(学海采珠),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年。[4] 陶秀云:《专业知识和科技翻译的相互关系》,中国科技翻译,1997年2月。[5] 武学民、金敬红:《科技英语翻译中的长难句处理》,中国科技翻译,1997年4月。[6] 李益广:《经济论文标题的文体特点及英译技巧》,中国科技翻译,1997年4月。[7] EvelynHatch,《Discou? 颍螅澹幔睿洌蹋幔睿纾酰幔纾澹牛洌酰悖幔簦椋铮睢? 上一页 [1] [2] [3]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