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相遇,女孩说:"花让我悲伤,美丽娇艳而几天后就凋谢。"男士问你怕死亡吗,她说:"不,我怕生存,怕无可回避的人生。" 如果我们把它与第三个故事结合就会发现,这里突出了女人的"第二性"特征,她们在欲望面前随波逐流陷入男人的陷阱,无奈之下女孩想要"像男人一样强壮",逃避欲望也使她可能放弃一段可贵的爱情。男士爱上了她,问"明天是否能见面?"得到的却是"明天我就去当修女。"就像福柯分析性与修道院的关系一样,同样的命题又出现了。 我试图把四个故事用"文本互涉"的方式连起来解释,从"孤独而爱"到"迷茫而做爱",继而发展到"肉欲的发泄"最后以"欲望的救赎"告终,构成一个圆圈--欲望的释放与救赎。的确如萨特所说,性爱是世上最自由奔放随心所欲的事情,因为它没有"规范和内在规则"。我们无法要求所有人都有浮士德似的抗诱惑力,甚至过斯多葛式的克己生活,但是影片传达了对爱情、性、欲望的思考。它在不表明观点的同时,肯定了欲望的存在合理性,正如结尾的那个雨夜,那位女孩要当修女,完成"第一次死亡",同一座公寓里一对男女沐浴完毕投入性爱的怀抱,还有单身女人郁闷地抽烟。同时在细节中投射道德的基点,第三个故事中,当布里提亚回答让·雷诺夫人租房的事情时,她出于人性的同情与怜悯拒绝了,因为面前的男人与她一样在感情的旋涡中别无选择、无路可退。 同时,"云上"一词涵盖了太多的语素,云遮蔽了表面背后的故事,服装店老板娘为什么用12刀刺死父亲,少妇与美国佬就那么容易地成了性伴侣。它也是虚无、漂移不定的代名词,里面所有的感情都是恍惚的,邂逅然后坠入爱河,而又无疾而终,今天是欢乐,明天就"不知道风从哪个方向吹"。其实这也符合现代人的生活,一切都是不确定的,倏忽间的选择结果有天壤之别,也如萨特的话:"只有将来才决定过去是死是活。"将来的一切也许可以证明施凡奴的傲慢失去了一次爱情,女孩当修女也会失去一段"欲望有节制"的爱…… 上一页 [1] [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