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了咱的酒,不想点头也点头;喝了咱的酒,不愿举手也举手;一四七、三六九,九九归一跟我走,好酒好酒。”
颠覆式:民谣对于社会现象与社会问题的讽刺、批判,总是能够出人意表地揭示问题与现象的本质。表面看来,许多社会现象貌似严肃、庄严、正统,但是民谣却毫不留情地撕去其伪装、解构其意识形态的合法性。还有一首戏仿刘禹锡《陋室铭》的民谣,则以漫画式的手法描绘了某些毫无意义的会议场景:“室不在大,有凳就行。人不在多,无头不成。说得再严厉,迟到不要紧。八点半开始,九点钟进行。谈笑任自由,往来无拘谨。可以织毛线,抽香烟,嗑瓜子,侃大山。材料两公斤,内容只一钱。台上照着念,台下随手翻。无动脑之旁神,无记录之麻烦,开水喝了几大桶,厕所去了四五番。有的栽瞌睡,有的打呵欠。时时抬手腕,盼望快点散,怒闻一声‘同志们’,接着又是‘一二三’。从头至尾再叙述,众人曰:‘有完没完!’”。许多会议打着会议的幌子,实际上则是吃喝玩乐,真正会议的时间很短,游玩反而成了会议的主要“议程”,民谣也将会议的所谓“严肃性”加以嘲弄,会议实际上则成了某些人吃喝玩乐的正当理由,此类会议劳民伤财,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开会像过年,酒肉都齐全。开会开会,一开就醉。一天会议两天玩,四天五天是参观,六天七天算中转,八天九天把家还,回来还得歇一天,凑足十天花万元。”
漫画式:民众的智慧还体现在对于社会现象的高度观察、概括能力。民众能够将社会现象以写真的形式加以描述,而且总能够抓住社会现象中某一显著的方面,加以艺术的突出与夸张,从而达到讽刺的效果。有一首民谣讽刺某些农村干部的工作流于形式,疲于应付,没有创造性:“早上出门将车推,上午来把‘提留’催,中午村里喝几杯,吃完就去把觉睡,醒来再把‘绝育’擂,晚饭过后才回归,新闻节目也不看,大家赶快画‘乌龟’。”这首民谣描述的是某些村干部的日常工作安排,民众并没有被他们整体忙碌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而是一针见血地突出了农村某些干部工作的形式主义流弊,揭露了这些干部的工作毫无成效。这首民谣在写真的基础上漫画式地突出了工作日程中的某些方面,表面看来似乎不动声色,一旦将一系列的突出描述集中在一起的时候,则构成了一副完整的画面,从而达到一种完整的讽刺效果。有些民谣则比这种漫画式的方式更为夸张,下面这首民谣,则是某些官僚的形象写真:“对上举手——拍,对下抬手——打,同行挥手——推,自己巧口——吹。吹牛皮像牛叫一样,奉承领导像巴儿狗一样,训斥下级像老虎一样,公款吃喝像恶狼一样,见便宜跑得像兔子一样,干工作像猴子一样,遇见困难像泥鳅一样。”这首民谣毫不留情地讽刺了某些官僚的工作作风,既有写实,也有夸张,比喻贴切,情感激愤。
对比式:有些民谣将不同时期的社会现象并置起来,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对比之中,既反映了社会文化的变迁,寄寓了民众对于当下社会问题、社会现象的评论,也隐含了民众的意识形态。有一首民谣从民间的视野概括了建国五十年来中国大陆社会风气的演变,尽管有些偏颇,但民谣却真实的代表了民众的看法,宣泄了民众的情绪,反映了一定程度的真实:“50年代人育人——比学赶帮,60年代人整人——阶级斗争,70年代人防人——万马齐喑,80年代各人顾各人——人心涣散,90年代见人就宰人——惟利是图。”还有些民谣从某一角度透视社会风气的变化,比如有一首民谣从女孩择偶观的变化,反映了社会文化的变迁对于人们爱情观念的影响,“50年代嫁英雄,60年代嫁贫农,70年代嫁军营,80年代嫁文凭,90年代嫁珠穆朗玛峰(高个子)。”“大姑娘找了个解放军,二姑娘找了个红卫兵,三姑娘找了个大学生,小姑娘找了个生意人。”这种对比式的民谣有时虽然采取以偏概全的方式,却也能够从这种片面中发现民众深刻的洞见:“50年代全民炼钢,60年代全民备荒,70年代全民下乡,80年代全民经商,90年代全民皆当董事长。”
结 语
联系中国当下的文化情境,民谣所具有的狂欢精神应该是不可多得的民间文化亮点,尽管民谣具有民间文化不可避免的经验意味,不是对社会文化现象的深层次思考,但是,民谣对于社会文化现象的直接、快捷的反应,对社会文化现象保持着清醒的批判意识,针砭时弊,始终采取独立的民间姿态,准确地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社会文化变迁,以及民间普遍的社会情绪。可以这样说,如果要全面真实地了解90年代中国社会文化的变迁状况,民谣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文化现象。
[1] 参见陶东风:《社会转型与当代知识分子》,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1-2页。
[2]费孝通:《乡土社会 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9页。
[3]费孝通:《乡土社会 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3页。
[4]费孝通:《乡土社会 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2页。
[5]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民族-国家与暴力》,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54页。
[6] 本书所选取的当代民谣资料,均来自鲁文编著《百姓话题——当代顺口溜》(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2000年6月第2次印刷)一书。
[7] 该首民谣还有另外一个版本:“公仆不怕饮酒难,千杯万盏只等闲;‘习水’‘洋河’腾细浪,‘孔府’佳酿佐鱼丸;‘酒鬼’下肚肚里暖;‘特曲’壮胆胆不寒;更喜‘茅台’‘五粮液’,诸君饮后尽开颜。”
[8] 该民谣的另外两个版本是:“喝酒不喝醉,收礼不受贿,跳舞不定位,再晚回家睡”。“吃饭基本有人请,喝酒基本有人敬,工资基本不用,老婆基本不动”。
[9] 贾可:《2001:记录“两会”重点》,载《南方周末》2001年3月22日,第13版。
[10] 汪晖 陈燕谷主编:《文化与公共性》,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25-126页。
[11] 汪晖 陈燕谷主编:《文化与公共性》,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37页。
[12] (德)哈贝玛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187-200页。
[13] (德)哈贝玛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6-7页。
[14] (俄)巴赫金:《拉伯雷研究》,李兆林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74页。
[15] (俄)巴赫金:《拉伯雷研究》,李兆林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3页。
[16] 人民群众欢迎、爱戴的好官,在老百姓心中则是另外一种形象:“位不在高,廉洁则名;权不在大,为公则灵。斯是公仆,服务于民。脚步迈基层,民情入脑深;谈笑有百姓,往来无私情。可以明实况 ,察真情。无谎报之乱耳,无偏颇之爱心。兰考焦裕禄,赢得万民钦。众人曰:‘公仆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