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思考,并用整体的理念来审视自然界,佛教同时告诉人类要节制自己的欲望。罗尔斯顿说:“禅学并不是人类中心论说,并不倾向于利用自然,相反,佛教许诺要惩戒和遏制人类的愿望和欲望,使人类与他们的资源和他们周围的世界适应。我们知道,禅宗懂得如何使万物广泛协调,而不使每一物失去其自身在宇宙中的特殊意义。禅宗知道怎样使生命科学与生命的神圣不可侵犯性相结合。”大地伦理学的奠基人美国的利奥波德认为,至少要把土壤、高山、河流、大气圈等地球的各个组成部分,看成地球的各个器官,器官的零部件或动作协调的器官整体,其中每一部分都有确定的功能,世界万物构成的集合便是大地。 总之,佛教具有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罗尔斯顿对此作了较为客观的评价,他说:“环境伦理学正在把西方伦理学带到一个突破口。所有伦理学正在寻找对生命的一种恰当的尊重……但是,过去没有提出这样的问题:对人以外的事物是否承担有义务呢?对生命的尊重需要一种新的伦理学。它不仅是关心人的幸福,而且关心其他事物和环境的福利。环境伦理学对生命的尊重进一步提出是否有对非人类对象的责任。我们需要一种关于自然界的伦理学。它是和文化结合在一起的,甚至需要关于野生自然的伦理学。西方传统伦理学未曾考虑过人类主体之外事物的价值……在这方面似乎东方很有前途。禅宗佛教有一种值得羡慕的对生命的尊重。东方的这种思想没有事实和价值之间或者人和自然之间的界限。在西方,自然界被剥夺了它固有的价值,它只有作为工具的价值,这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而增加的价值。自然界只是人类开发的一种资源。但是禅学不是以人类为中心的。它不鼓励剥削资源。佛教使人类的要求和欲望得以纯洁和控制,使人类适应他的资源和环境。禅宗佛教懂得,我们要给予所有事物的完整性,而不是剥夺个体在宇宙中的特殊意义,它懂得如何把生命的科学和生命的神圣统一起来。”。[11](P250-252) 【参考文献】 [1] 释昭慧.佛教伦理学[M].北京:法界出版社,1995. [2] 阿部正雄.禅与西方思想[M].王雷泉,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3] 方立天.佛教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 [4] [英]汤因比,[日]池田大作.展望21世纪[M].苟春生,等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4. [5] 阿尔贝特·史怀泽.敬畏生命[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6] 奥雷利奥·佩西.未来一百页——罗马俱乐部总裁的报告[M].中国展望出版社,1984. [7] 李培超.自然的伦理尊严[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8] 当代西方著名哲学家评传:第4卷[M].道德哲学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 [9] 徐嵩龄.环境伦理学进展:评论与阐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 [10] 李培超.自然与人文的和解[Ml.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1] 国外自然科学哲学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般下加木 @②原字(山下加豆)加页 @③原字山下加金 @④原字金加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