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与吴承恩常用的是浪漫主义创作方法。
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是要求作家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来写作,强调艺术形象的真实性。它要求从细节、情节、环境到人物外貌与内心的描写,都要符合生活的逻辑。作家思想感情和倾向性应该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和画面自然流露出来,而不是作家自己直接说出来。而浪漫主义创作就不同了,它的特点是作家按照理想中的生活来写作,强调理想性。它要求作家充分表现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而不必拘泥于对现实生活的客观描绘。它常常采用幻想的形式、虚幻而离奇的情节,并运用大胆的夸张手法。这类作品总是以想象丰富、情节离奇、感情充沛、语言华丽而见长。
文学史上有许多用现实主义方法写出杰作的作家,如中国的杜甫、曹雪芹,英国的狄更斯,法国的巴尔扎克,俄国的列夫·托尔斯泰等人。也有许多用浪漫主义方法写出杰作的作家,如中国的屈原、李白、吴承恩,英国的拜伦,德国的席勒,俄国的普希金等人。
现实主义创作办法与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并不是对立的,有时会被同一个作家所采用。像鲁迅写的《呐喊》、《彷徨》,基本上运用的是现实主义方法,写《故事新编》时就较多地运用浪漫主义方法。
人文主义思潮和文学
“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动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英国作家莎士比亚在他的著名悲剧《哈姆莱特》中,通过主人公哈姆莱特的口,对“人”作了这样的赞颂。
这种对“人”的肯定,对“人”的价值、地位的重视,在14世纪至16世纪的英国以及整个欧洲,正代表了人文主义思潮。人文主义,又称人道主义。这种思潮主张以“人道”反对“神道”,以“人权”反对“君权”,提倡尊重人、关怀人、以人为本位的世界观。人文主义思潮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统治,批判宗教、神权的思想武器,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其中有着人文主义文学的一份功劳。人文主义文学通过艺术形象提倡人性,宣扬个性解放,反对蒙昧主义。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薄迦丘,西班牙的塞万提斯都是杰出的人文主义作家。
薄迦丘的代表作品《十日谈》,揭露了僧侣贵族的腐朽和堕落,赞美了平民的聪明和勇敢,向封建教会的禁欲主义提出挑战。塞万提斯的代表作品《堂·吉诃德》,写了堂·吉诃德企图恢复过时的骑士制度的许多可笑举动,讽刺了西班牙封建社会的不合理现实。人文主义思潮结束了欧洲中世纪长达一千多年的黑暗思想统治,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人文主义文学也掀开了世界文学史新的一页,从此人代替了神,人成为文艺作品的歌颂对象。
崇尚理性的古典主义
17世纪法国著名作家高乃依写了一部戏剧《熙德》。描写一对情侣唐·罗德里克和施曼娜,因为两人的父亲不和,由情人变成仇敌。这时摩尔人大举入侵,罗德里克为了保卫国家,奔赴战场,英勇杀敌。立功后,国王亲自出面调解矛盾,罗德里克和施曼娜终于结成夫妻。这部戏剧既说明了王权的至高无上,也反映了理性高于一切,强调国家利益放在个人恩怨之上等等,指出了政治和道德观念的标准,因此成为古典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
古典主义文学创作的特点是推崇古代,把古希腊、罗马作家和他们的作品作为典范,并根据古代作家的创作理论和表现方式,对文艺形式作了严格的规定。要求作品只能有一个故事情节,并且这个故事情节必须在一个地点、一天时间内完成。这就是所谓的“三一律”。
古典主义文学在人物塑造上,往往只重共性而轻视个性,或者只求突出人物性格中的某一个特点,而忽视对人物作生动、具体、全面的描写。因此这些人物缺少感情,不是血肉丰满的典型,而只是一些美德或恶行的化身。他们要么是忠诚、勇敢、慷慨、智慧的代名词,要么就是邪恶、怯懦、吝啬、虚伪的形象化。
古典主义文学具有情节简单、结构紧凑的优点,但由于它把一些本来合理的东西变成清规戒律,就束缚了自己。同时,又把作品作为抽象理性的代言人,失去文学最重要的因素——感情,限制了文学的发展。到了19世纪,古典主义就被浪漫主义文学取而代之了。
强调客观纪录的自然主义
法国作家爱弥尔·左拉主张创作应该客观地纪录生活中的事实,他不赞成作家对生活现象作政治的、道德的和美学的评价。他自己写小说时,就醉心于对那些琐细的、表面的、偶然的生活现象和细节,作纯客观的描写。比如他的小说《饕餮的巴黎》,用大量的篇幅来描写巴黎菜市场的景物,有的地方竟一连写了近三十种鱼虾,并不厌其烦地描绘它们的颜色、花纹、形状等等;有的地方对萝卜、白菜、豆荚、茄子等二十多种蔬菜,作了详细的介绍。由于对被描写的对象不作概括和评价,读者看不出作者到底要表现什么样的意图。左拉的这种创作主张和创作方法,就是人们常说的自然主义。
自然主义是西方的一种文学创作方法,它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的法国,以后相继蔓延到欧美其他国家。左拉是自然主义的主要代表。自然主义作家不是从人的社会性入手,而是从生物学、遗传学、病理学的角度来研究人、描写人。他们认为人只有动物本能,只能消极地被环境和遗传因素所决定,因此在有些作家的笔下,不管是写什么人,都是庸俗、低级和丑恶的,甚至充满着兽性。比如在左拉的《小酒店》中,作者连篇累牍地描写工人酗酒,认为这是遗传带来的结果,但没有能揭示出酗酒的社会原因。这种描写,当然无法塑造生动的人物形象。
自然主义与现实主义虽然都主张反映现实,但二者有很大的区别。现实主义强调对生活要进行概括、提炼,并用典型化的手法来反映生活的本质,而自然主义则强调客观纪录,也就不能很好地反映生活的本质。
名目繁多的西方现代派
奥地利作家卡夫卡写了一部小说《变形记》。故事是:某公司的推销员格里高尔·萨姆沙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大甲虫。萨姆沙失去了工作能力,不仅无法供养父母、还清债务,而且成了全家的一个累赘,因而受到全家人的冷遇和折磨,最后在孤独与痛苦中悄悄死去。于是,全家人如释重负,“感谢上帝”。
人在一夜之间变成了甲虫,这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的,显然是属于一种荒诞的虚构。但是卡夫卡对格里高尔·萨姆沙变成甲虫后所产生的恐惧感、灾难感和孤独感,却描写得非常具体、真切。后来,人们往往就把带有这类思想倾向和艺术特点的作品,称作西方现代派文学。
西方现代派是从19世纪末开始流行的一种复杂的文艺现象。所谓现代派文学,是相对于西方古典文学而言,它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流派,而是包括各种名目的创作派别。其中有用象征的方法暗示作品的主题、情节,宣扬神秘主义、悲观情调的“象征主义”;有专门表现作者内心孤独、绝望、潜意识的“表现主义”;有表现梦呓、混乱和荒谬形象的“达达主义”;有表现世界荒谬、人生痛苦的“存在主义文学”;有宣扬存在就是荒诞,人与人之间关系只是一种隔膜的“荒诞派戏剧”;还有用玩世不恭的态度来嘲笑黑暗可怕的现实社会的“黑色幽默”等等。
西方现代文学是西方社会精神危机在文学上的反映。20世纪以来,由于两次世界大战、经济萧条、劳资危机、核恐怖等等一系列世界性的灾难,使越来越多的人对个人的命运和世界的前途,抱悲观绝望的态度,心灵受到很大的创伤,从而促进了现代派文学的兴起和盛行。
现代派文学的典型特征,是表现人性的扭曲、精神的创伤、变态的心理、悲观绝望的情绪和虚无主义的思想。现代派作家特别注重描写个人的内心生活,个人的情绪、联想和幻觉。在他们心目中,个人是孤独的、渺小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无法沟通的。法国存在主义作家萨特在《门关户闭》一剧中有一句名言:“别人就是我的地狱。”意思是说人与人之间只有仇恨,没有理解。这种思想,代表了现代派文学的共同倾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