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艺术论文艺术评论

上一页  [1] [2] [3] 


Tags:


   生生之境————《周易》“变”“通”观念的生态关怀      ★★★ 【字体: 】  
生生之境————《周易》“变”“通”观念的生态关怀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4 10:27:43   点击数:[]    

益的需要,看似没有思维的动植物和完全没有生命的无机界,都在自然的进化中,在时间的流逝中追寻着自己发展的最大利益。如果我们一直坚持那种自文艺复兴以来就根植于我们某些人头脑中的那种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上面的这种理论简直是荒谬和不可思议的,但是如果我们能睁开自己的眼睛,看看人类的历史,看看古人留给我们的智慧,我们就不难发现:人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完全的主体和客体,我们并不就是这个地球完全的主人。
  人类以三种方式处理与天地自然的关系:认识的方式;功利的方式和审美的方式。三种方式都可以达到所谓的“天人合一”,但不是每种方式都可以达到整个生态系统的和谐共生。认识的方式中,人之主体与人之外之客体是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所谓的主客统一是指主体对客体的正确认识;功利的方式中,主体改造客体,主体性需求的被满足就是主客的统一。这两种意义上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始终是一种独立超然的地位,而自然只能作为一种被动的形象出现,这正是目前众多环境问题、生态问题之所以产生的思想上的原因。而作为审美的方式而言,它不以认识为目的,也不以功利为旨归,主体凭借情感性的体验建立起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关系,这种关系没有以主客两分为前提。在这种关系中,主客体的区别已经消解了,这是一种化合而不是符合。在这种化合的基础上,人与人之外的世界已经全然没有分别了。所以,如果我们想要建立起一个人类能舒适长久生存于其中的世界,一种美学意义上的主客统一是必不可少的。正所谓:“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乾卦·文言》),如果我们看不到这种天地无私之“利”,不以同样无私之“利”去对待天地,人类的美好的明天只能是痴人说梦。
  《周易》之“通”在向我们揭示了我们同自然的无分的关系的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这种和谐共生的美好前景。所谓:“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当我们通晓了变通之间的关系后, 人与万物之间的这种和谐关系就能够长久维持,生态系统就能够长久地循环发展繁荣下去。人类既能从自然界中得到自身生存的所需,也能让自然界中的其他生命体和资源得到全面的发展。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共生,这种共生的极至就是“文”,就是外在和内在同样繁盛的状态,我们的生态建设所追求的不就是这样的一种和谐共生的繁盛状态吗?
 
  三、结语
  从上文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周易》中的“变”“通”观念一方面表征着生命的发生与延续,另一方面,更明确地指示给我们无尽的生态智慧,这不仅是这一个观念的特点,更是整部《周易》的特色,甚至可以说:是以《周易》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思想的普遍特征。
  《周易》将儒道两家学说融为一炉,儒家重视人的社会生命,道家重视人的自然生命,《周易》集两者之大成,构建了独具特色的“生生之境”,这种境界远远不象某些人所揭示的那样,仅仅就是“生而又生”,这样的解释没有发掘出《周易》所深涵的生态文化,这种“生生之境”可以说就是中国古典智慧的精髓。在当前生态问题极其严重的情况下,我们不仅要在环保措施上大下功夫,遏制这种愈演愈烈的趋势;我们更要从已有的历史和思想中找寻可资利用的生态智慧。在中国而言,这种智慧不需要象西方那样需要摆脱几百年的人类中心主义的桎梏才能窥其一斑,我们古人的智慧从来就没有将人与外在世界截然分开过,儒家是这样,道家也是这样,甚至就连唐朝时才传入中国,历史远没有儒家和道家深远的禅宗也是如此,可以说,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建构了这种“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这种智慧又引领着我们融合更多的思想,将它充实完整。
  近代以来,我们在学习西方逻辑化的思维方式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将人类中心主义引入了我们的视界,并作为指导我们改造世界的态度引领着我们的实践,从而象西方曾有的那样取得了物质世界的深刻变化。但是,几乎是伴生而来的,我们也没能避免西方已有的那种急剧恶化的生态环境,我们为这样的一个思维上的转变付出了相当的代价。
  在新的一个世纪来临的时候,我们同全世界人民一样,反思着我们在上个世纪甚至更远的时间里对这个地球所作的一切。在这个时候,反过头来看看古人在几千年前就已经明确提示我们的那种智慧,真是无话可说。《周易》只是其中的一个代表,我们拥有的是一座智慧的宝藏,只要我们善于发掘,里面将会有我们需要的一切。
 
 
 
  参考资料: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2、 《周易本义》       朱 熹   著
  3、 《易学哲学史》     朱伯崑   著
  4、 《美学散步》       宗白华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1版
  5、 《中国古典美学史》   陈望衡   著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8版
  6、 《美学导论》       张 法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版
  7、 《境生象外》       韩林德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5版
  8、 “‘天人合一’的美学意义”
                  陈望衡   《武汉大学学报》   1998、3. 50-55
  9、 “人本生态观与美学问题”
                      曾永成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社科版)》1999、1、60-64
  10、 “中国美学是生命的美学——中国美学范畴和命题历史发展的必然流向和归宿”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何为艺术与科学——兼评“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

  • 下一篇文章:从聚会艺术到新理想主义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生生之境————《周易》“变”“通”观念的生态关怀”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生生之境————《周易》“变”“通”观念的生态关怀”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教会大学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
  • ››蒙古族萨满舞(博舞)的历史变及其...
  • ››中国影戏的生存现状和发展策略分析...
  • ››新时期中国实验性话剧文体思维方式...
  • ››论中国古典建筑艺术的政治化
  • ››当代美国美学及其热点问题分析探讨...
  • ››关于审美现象的若干条件分析
  • ››浅谈西方古典美学
  • ››享受文学还是批判文学-传统视野下的...
  • ››文学正餐亦或文学零食-短信文学的文...
  • ››生生之境————《周易》“变”“...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