械复制时代应以机械复制方法保存民歌,民歌集成是抢救、保存和继承民歌遗产的极为重要的方法。它通过曲谱、歌词、录音、相片、文字等各种形式的综合,把各民族各类优秀民歌以及相关资料加以保存,再通过出版、发行,广为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我国民歌的盛况。民歌节是保存和发展民歌的有效手段之一。 同时,在当代这种语境下,人类各科知识相互交叉渗透,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之间的知识共享成为必然,任何学科都不可能单线发展。这在南宁国际民歌节的复杂表现形式中已有鲜明的反映。民歌这一民间艺术形式兼融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各个侧面,可以为文学、民俗学、社会学、哲学、人类学等诸多学科提供理论资源,深化这些学科的发展。时代的发展决定了民歌的传播与发展必将与自然科学联系在一起。而南宁国际民歌节则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民歌与各种高科技(舞台、灯光、音响等)以及各种音乐种类(流行音乐、美声唱法)的大融合。虽然这里涉及到“明星效应”等复杂因素,但民歌本身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 二、审美人类学视角下的南宁国际民歌节 前面已经提到,在文化全球化、信息化的当代社会里,随着社会的转型,人的审美需要、审美能力、审美交流、审美意识形态等所处的审美关系已不同于以前,这必然影响人民对待民歌的态度和方法,并进而影响民歌的发展。下面就试从以上四个方面对南宁国际民歌节这一个案予以分析,以期对民歌在当代的发展有所帮助,进而对民族文化在当代的发展和建设有所启迪。 审美需要,简单说就是主体要求进行审美活动的需要。一般认为它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基本的生理—心理需要和深层的情感需要与理想冲动。它既是一个经验性、现实性的理论范畴,从属于“日常生活”这个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基础性概念;同时,它还是一个个体性的范畴,它以受动的形式把个体的欲望与社会意识形式联系起来,把身体与精神联系起来,把现实与历史联系起来。[2]对当代社会审美需要问题的理论研究,是解释民歌在今天魅力仍存的关键,也是对民歌在将来发展有科学预测的关键。这里要谈的主要是后一层次的需要。 资本主义社会以前,审美需要和其它形式的需要(个体的情欲以及功利性需要)处于同一个维度上,是密不可分的。艺术在这个时期还没有像现在这样独立出来,只是“技艺”的一部分而已。如中国古代的敦煌莫高窟佛教雕塑艺术,现在看来是雕塑艺术中的瑰宝,但在当时是带着极强的实用目的的;今天我们看作民间艺术的民歌,在当时也只是人们交往和娱乐的一种工具,“以歌代言”的传统就说明了这一点。在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在浪漫主义文化和美学理论中,审美需要与世俗性的功利需要呈现二元对立,审美需要成为一种反对物化的需要。人们向往一种趋向无限的理性精神,艺术承载了这一理想,因此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民歌也开始被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而受到重视。 在后现代信息化社会,人的审美需要也开始出现大的变化,人们开始习惯于用科学技术来包装一切,那种追求无限理性的精神正在趋向消失。在这个文化略显浮躁的时期,审美需要所在的文化关系已经发生变化,其象征体系也正在随之改变。在这个社会的转型期,人们普遍感到一种文化的创伤,需要一种自我修复,二者之间存在一种文化的张力。对于第三世界的文学艺术来说,受创伤的原因更为复杂,包括社会内部的矛盾和危机以及社会的各种压力。这使它们面临严峻的使命,即要使这种文化的创伤变形为审美对象,进而获得文化的修复。在阿多诺看来,现代音乐以其特有的表现内容和表现方式使人脱离异化的现实,从而使人和现实所丧失的真实内容相交往,挽回了人在现实中所失去的希望。就民歌以及民族文化而言,其发展和演变必然与时代的这一审美需要相一致,和现代音乐以及高科技相结合,增加可供交流的符号,进而增加交流的能力。 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不平衡,处于多层次共同发展的状态,再加上政治等其它因素的影响,人民的审美需要呈现多层次状态,使民族文化的发展必然呈现出一种多层次并行发展的状态。人民对民歌的审美需要也是如此,但是总的倾向是向“现代”靠拢。在南宁国际民歌节期间,笔者在对观众的采访中发现,人们对民歌的审美需要各有不同,但是却有几个大致的方向,其中很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传统民歌与“新民歌”(尤其是和现代高科技相结合的那些)取舍中的矛盾心理。尤其是岁数偏大的人,他们大都表示,由于出生时代等原因,他们对传统民歌有着十分深厚的感情;然而他们又大都同时承认,改编后的民歌由于加入了高科技的灯光、音响等辅助手段,旋律更加好听,文化含量更高一些,这在朝阳花园歌台以及青秀山歌台(民歌改动幅度相对较小)的观众中中老年人相对较多可以看出。青年人则大多表示并不反感传统民歌,但是更喜欢改编后的民歌,这在民歌节开幕式的观众情况上也可窥见一般。据笔者目测,几万观众中95%以上是中、青年人,尤以青年人居多,且现场气氛相当热烈(当然这与“追星”等因素有关)。据海南儋州一位年轻女歌手介绍,在他们的家乡仍然存在“以歌代言”的现象,但是他们也很喜欢流行音乐,二者处于并行发展的地位,从民歌的发展角度考虑,她还是比较赞成在保持民族性的基础上适当与现代高科技相结合。这种层次各不相同的审美需要,是我们在对民歌的发展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南宁国际民歌节的这种多层次性是与人民对民歌不同层次的审美需要相适应的。 与审美需要密切相关的是人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是涉及人类社会最本质的核心能力,是审美关系的载体,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密切联系,与社会的运动、审美需要的发展相一致,所以审美能力是动态的,不是静止不动的。它与审美启蒙关系密切,是近代启蒙主义以来的一个重要的美学问题。此前,由于人的审美需要并没有单独独立出来,审美能力与其它能力如认知能力、劳动能力、交流能力等也处于同一个平面上,人的各种能力处于混沌状态。审美能力问题随工业社会的发展而出现,与人的认知能力、劳动能力等发生了严重分裂。随着资本主义文明的进一步发展,这种分裂就越深刻,艺术与非艺术也就越严格划分,审美能力与经济、技术、伦理、政治等能力相分离。民族文化在此间的发展呈现相对独立倾向,民歌也不例外,对它的审美欣赏与人的以上各种能力相对分离,更多表现为情感和娱乐的一种方式。 在后现代文化全球化时代,随着人类的各种知识出现重新融合趋势,审美能力与其它各种能力也开始出现重新融合趋势。人的各种能力之间关系的变化影响了民族文化的发展,使其功能重新呈现一种复杂的形式。受此影响,民歌这一民间艺术的功能也随之更加复杂。 南宁国际民歌节期间,人们在欣赏民歌这一艺术形式的同时,与经贸洽谈会(经济能力)联系在一起。虽然这次经贸洽谈会并不是民歌节本身的一部分,然而主办者把时间安排在民歌节期间,吸引客商的目的显而易见。这期间总签单159.6亿元人民币,可谓收获颇丰。而广西黑五类食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南宁桂源房地产开发实业有限公司、中国农业银行广西区分行、广西柳州卷烟厂、南宁卷烟厂、南宁市恒大有限责任公司、南宁万泰啤酒有限公司、侨凤企业、广西电力等企业对民歌节的赞助行为则突出体现了民歌节的广告功能。写着这些企业及其产品的小旗挂满南宁市的大街小巷,有效地扩大了它们的知名度,对企业以后的经营无疑会大有帮助。其宣传功能(或说意识形态功能)虽没有如此鲜明,且大多相对比较隐蔽,却也不可忽视,这一点下文“审美意识形态”一节中再作详细地论述。人的各种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