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知识再现与迁移能力、分析和综合能力。 三、练习趣味化、评估实时化 仅小提琴一种乐器,我就为它设计了数十个练习题,有选择填充、对应连接、“对号入座”、“飞箭中靶”等多种题型,它们大多被设计为动画形式,移动物有小提琴、音符、箭头等,带有音乐“游戏”性质,增强了习题的形象性、生动性和趣味性。 批改作业无需老师动手,计算机会自动作出正确的评判,即时反馈给学生。反馈的信息大多用音乐作为代码,如:错了--毫无表情的单音,对了--清脆悦耳的音乐片段。音乐专业的学生们对音乐语言是非常敏感的,听到单音,会发出自嘲的笑声;听到音乐片段,会立即雀跃欢呼。练习不再是枯燥无味的苦差使,而是充满了情趣的人--机对话。 四、信息集成化、储存光盘化 由于有关“小提琴”的教学内容几乎全部集中到了这个教学软件之中,并刻录在一张光盘上,携带方便。教师上课时,只需控制一只鼠标,轻松自如,故可将主要精力集中于引导学生,提高效率。这样一来,既免除了教师上课前寻找谱例、录音、录像或约请演奏员之匆忙,也免除了教师上课时板书之费时以及交换操作各种媒体播放器之繁琐。在这里,教材的观念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不再是一本书,而是这张现代化的、多媒体的CD-ROM。 五、对象大众化、学习个别化 由于多媒体CAI软件提供了文字、图形、图像、颜色、音频、视频、动画等大量的知识信息,这些信息又可由操作者任意提取,反复研习,加上足量、生动的练习,及时、正确的评判,学生可自行控制进度,人--机交互方便可靠等等,所以,这个教学软件完全适合个别化学习,使无数的音乐专业的学生,特别是电大、夜大、函大、自考的学生随时随地都能得到计算机这位教师 “面对面”的不厌其烦的指导,自学的效果将会产生一个大的飞跃。 “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强调,音乐学习者的认知过程是一个充分调动听觉、视觉、感觉和思维风多种心理因素共同完成的全过程”② 。在传统的乐器法教学方式中,我们难以实现这一点,而多媒体CAI软件的研制和应用,为我们实现这一目标开辟了重要的途径,提供了有力的手段。 多媒体CAI应用于乐器法教学的局限性 多媒体CAI的确使乐器法教学的观念、方式、方法、手段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提高了教学质量。然而,我们同时应该看到,多媒体CAI也有它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表现在: 一、多媒体CAI只是乐器法教学的形式之一,不是乐器法教学的全部形式。如:在乐器法教学的练习中,一般都有写作的要求,即为各种乐器写作一些符合其特性的独奏的旋律,并要求标记演奏法。这是创作,不可能有统一、标准的答案,没法用计算机事先设定程序,并自动、逐一地评价和修改。 二、多媒体CAI不可能完全替代教师的主导作用。如:在课堂教学中,重点难点问题,需要教师展开来解释;教学进度,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的班级、学生来作适当的调整;计算机呈现出来的乐器图片、谱例、音频、视频,主要观察什么、分析什么,要不要重复、重复多少次等等,都需要教师来把握。 三、多媒体CAI不可能替代学生向演奏员的学习或试奏各种乐器。因此,学生们仍要创造机会,多与演奏员交谈,具体研究一下乐器的构造,或试着演奏一下各种乐器,哪怕只奏出音阶,对乐器的了解都会与从书本或计算机屏幕上获得的认识大不相同。 由此可见,多媒体CAI只是乐器法教与学的好“助手”,作为主导者或指导者的教师绝对不可以依赖多媒体CAI来教,将自己沦为一个旁观者,或计算机操作员。精心备课,因材施教,教师须臾不可松懈。学生也不应该依赖多媒体CAI来学,被动地接受CAI教学软件发送的有限信息。深入乐队,实际演奏,广泛阅读总谱,学生才有可能深谙乐器法的真谛。 总之,虽然多媒体CAI有其局限性,但实践已充分证明:多媒体CAI的应用在克服传统乐器法教学的种种弊病、增大教学信息量、增强教学生动性、提高学生积极性、获得教学高质量、高效率等方面的确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不仅如此,当我们把新开发的多媒体CAI软件运用于乐器法教学,亲眼见到学生们所表现出的那种极大的兴趣和尝试效仿的举动时,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多媒体CAI的应用还有一个隐性的、强大的功能:它使学生们深切地感受到当代音乐教育与科学技术“联姻”的新观念、新思维、新发展和现实功效,引导他们在学习音乐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努力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并逐步成长为符合未来信息化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音乐教育人才。加上这一点,才显现出我们应用多媒体教学的完整意义。 ①陈至立,《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光明日报》2000年11月22日。 ②杜晓十,《多媒体技术应用于音乐教育的分析与构想》,《人民音乐》1999年第5期第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