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艺术论文电影艺术
   另类电影:活跃的极少数      ★★★ 【字体: 】  
另类电影:活跃的极少数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3 19:57:11   点击数:[]    

[本篇论文由上帝论文网为您收集整理,上帝论文网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一、何为“另类电影”

当电影《小武》出现在人们眼前时,观众们惊呼:这也叫电影?模糊的画面,山西方言,一个叫小武的小偷在街上无所事事,甚至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就是这样一部电影,看完了能在你心中留下挥之不去的某种情绪;电影中的人物,如同我们身边一个不起眼的朋友,熟悉而可信。这种中国的电影界的“另类”创作的新倾向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这些明显带有另类特征的电影作品,如《小武》、《站台》、《扁担姑娘》、《十七岁的单车》、《过年回家》、《巫山云雨》、《洗澡》、《任逍遥》、《苏州河》、《东宫西宫》等,在题材、表现风格、美学追求、制片方式、传播途径等各个方面,都呈现出比较鲜明的特征。这些影片出现的意义在于,他们呈现了新一代电影人的创作思路和审美取向,它在中国电影产业化的道路上发出了不同的声音,它以提问的方式介入了我们的生活,并期待所有人的回答。

这类电影该如何界定?如何把这些电影与其他电影区分开来?

在题材方面,另类电影一反主流电影的民族寓言的宏大叙事,把镜头的意象指向了城市“深描”和个人记忆的书写;其次,在美学风格上追求质朴、写实,包含了巴赞的纪实美学、克拉考尔的“物质还原”现象学美学和后现代的超级写实主义等元素。

如果说“另类”美学的特征还表现在影片的深层结构上,其独特的制片方式、传播途径,就更引人注目。最初,这些电影试图通过非主流的机制进入国际电影节的关注视野,以小制作的方式获得了国际荣誉。这些电影在国际上频频获奖,一定程度上代表国际观众和电影节的评委对这些电影的接纳和肯定。国际艺术电影市场(主要是来自于欧洲)以艺术投资资金的形式给予这些电影以扶持。

国内官方对这些电影有一个从禁止拍摄和发行,到逐渐放松政策的态度转变过程。这些电影的出现,同样引起了国内电影界的关注,从2001年开始,这些电影以小规模放映的方式与部分中国观众见面,在一些城市的文化爱好者和各大高校中引起了注目;随着近年来DVD和网络视频播放在中国的普及,使得这些非主流的电影获得了进一步的扩大影响和广泛传播。从国内观众和媒体反应来看,越来越多的人支持这些电影。这些影片的繁荣和发展很重要得益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如技术、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开放程度。

“另类”电影创作的新倾向,在国内相关研究领域引起越来越多的注意。已有成果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以“第六代/新生代”为电影作品的“代群”命名,把这些电影归类为第五代导演之后的“第六代”,对导演代群和作品的共通特征展开分析;以“地下电影/独立电影(独立制片人)”界定此类电影,并以此为出发点来展开对此类电影文化特征的分析。

在这些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用“另类电影”来概括此类电影,指20世纪60年代以后出生、90年代以后进行电影创作的创作主体体现出新的美学追求和艺术价值取向的电影;“另类电影”在题材选择、拍摄角度、表现手法上具有极强的探索意向;“另类电影”的导演主要包括贾樟柯、张元、王小帅、娄烨、张扬、章明等;“另类电影”的代表作包括《小武》、《站台》、《扁担姑娘》、《十七岁的单车》、《过年回家》、《巫山云雨》、《洗澡》、《任逍遥》等。

既称“另类”电影,代表着它们与“主流”电影的对立、反叛、颠覆。从这些电影的接受和传播途径来看,这些作品并没有进入大众的关注视野,而仅仅是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所特有的文化形式,这也恰好是“另类”艺术的特征。

(一)主旋律与主流电影

建国后到20世纪80年代,主旋律电影一度成为全国观众耳熟能详的艺术形式。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主旋律”电影,如《大决战》、《百色起义》、《毛泽东的故事》、《蒋筑英》等,则集中表现了战争、领袖/英雄模范人物的题材。

主旋律电影并不等于主流电影。从艺术角度看,中国“第五代”导演的电影,构成一定程度上的主流电影。由于中国电影发展的特殊性,被称为中国电影“第五代”十年(1982—1992)无疑是中国文化极为重要的十年,更是中国电影艺术自觉苏醒的重要十年,他们的创作活动几乎占据了整个电影界。他们曾经作为一个空前甚至绝后的特殊电影群体:张艺谋、陈凯歌、黄建新、吴子牛、田壮壮以及后来的李少红、周晓文等等--在中国电影历史上浓墨重彩地留下烙印。

北大学者戴锦华这样评价第五代电影:“是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悲剧的直接产物:家庭的磨难史和少年坎坷的命运,尤其是农村插队或生产兵团的蹉跎岁月,成为了创作的直接感受和情感积淀的来源”。“第五代电影作为20世纪80年代的话语存在,反叛了第三代前辈们的集体颂歌,成为宏观反思的民族寓言”。陈凯歌的《霸王别姬》、张艺谋的《活着》都曾经荣登戛纳国际电影节的宝座。这些第五代导演的作品有反观民族历史的艺术价值,保持了艺术风格和思想的独立。

但是,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第五代”导演从过去的边缘走到了如今的中心、从底层走向了上流,因而失去的不仅是观念的前卫性、艺术的创造性,而且也失去了对生命和生活的新鲜体验。从他们不再关心艺术的审美价值和批判职能,而是关心电影作品的经济效益或“上座率”,他们被时尚化了。

(二)另类电影的反主流姿态

任何过渡时代其实都是艺术的黄金时代。中国正处在一个需要而且可能产生真正的艺术、真正的电影的时期。中国正在发生急剧社会变迁,社会关系、人际关系、家庭关系都处在不断的变动和调整中,人的命运以及人们的价值观念、心理状态都在转型中动荡、变化,几乎所有人都在这个翻云覆雨的社会动荡中丢失和寻找自己的人生位置,现实的生活本身已经提供了比任何戏剧都更加富于戏剧性的素材,也提供了比任何故事都更加鲜活的人生传奇。然而,“第五代电影”导演并没有在电影中表现出这些东西。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更年轻的电影创作群体试图在“第五代电影霸权的王国”寻找一条出路。直到1990年以后,经过反省和挣扎,这些大多在20世纪60年代出生和80年代以后在电影学院、广播学院等接受正规影视教育的年轻人,纷纷拿出了自己的作品,在国际影坛上获得关注的目光。

“另类电影”直视现实,拒绝幻象,坚持民间立场,建立“民间档案”。私人叙事是对历史叙事和记忆的一种必不可少的补充、修复、矫正和保存,是努力记忆对迅速遗忘的顽强抗争。鲁迅先生告诫人们,在为许多人所不屑的稗官野史和私人笔记中,有着远比诸如“二十四史”等各种费帑无数、工程浩大的钦定“正史”更为真实的历史——至少,不能只读“正史”而不读“野史”。这便是以私人生活和个体经验为基础的私人叙事的价值所在。

另类电影重视“私人叙事”,对于现实人物、家庭、事件给予密切关注,并在电影作品中忠实于真实事件与人物的再现,使文学故事性消失在如同新闻报道的实际生活的叙事状态之中。另类电影关注被主流电影叙事忽视和遮蔽的社会底层、边缘人物以及个人体验。其中一些电影的朴实、贴近真相的电影风格非常接近纪录片;还有一些影片则在故事中保持情绪、记忆或经验的写实,尽管情结是虚构的,但仍然让人感到影片内核的真诚。因此,当这些另类电影展现在观众面前时,人们按照以往的观影经验希望能看到曲折离奇的情节或传奇色彩的人物故事,但这个期待视野落空了,他们发现这类作品与以往的电影作品大为迥异。也有些评论者对此大加鞭笞,因为难以接受这种电影的拍摄方式。

与此同时,另类电影绝不依赖于技术,在美学追求上,力图追求简朴,自然的风格。

二、在夹缝中生存

“另类电影”的创作者们,某种程度上完成了现代知识分子从“立法者”向“阐释者”的转型

[1] [2] [3]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漫谈影视文化审美品味

  • 下一篇文章:后寻根:乡村叙事中的暴力美学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另类电影:活跃的极少数”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另类电影:活跃的极少数”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浅议电影中的服装艺术
  • ››为女性电影而战
  • ››对立和共存
  • ››青少年在青春电影中的形象探析
  • ››试论第六代电影的审美特征
  • ››浅谈喜剧中的悲情美-透析影片《非诚...
  • ››浅论从物质到非物质的转换
  • ››关于中国传统意象美在三四十年代电...
  • ››从《左右》看一种电影情节的发展策...
  • ››论当前电影管理的存在的问题和解决...
  • ››另类电影:活跃的极少数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