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艺术论文电影艺术
   另类电影:活跃的极少数      ★★★ 【字体: 】  
另类电影:活跃的极少数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3 19:57:11   点击数:[]    

摄影机不撒谎》一书详细记载了这些电影艰难诞生的过程。为了让另类电影拥有更为宽松自由的创作空间,导演们要获取更多的国际资金和国内投资,因此他们走向了国际获奖、既而扩大影片知名度这种“曲线救国”之路。同时,他们并不满足于在国外赢得赞许,不断加强与国内观众的交流和对话,努力开创出中国电影的艺术院线。

(四)获奖之路:从外至内

另类电影中的一部分影片曾被命名为“地下电影”,这个名称的来源就是中国电影在当下的一种生存处境和生产方式。这些电影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之后成为许多导演尤其是青年导演拍摄电影的一种途径和国际化策略。这种从外(国外获奖)到内(获得国内认可)的过程是生存夹缝的无奈选择。

前文提到过的影片《妈妈》是首部寻求“外部突破”的影片,该片未经官方许可便私自参赛三大洲电影节,并获得评委会奖和公众大奖,从此开始了在二十几个国际电影节上的漫游。同导演张元的《儿子》获得了荷兰鹿特丹电影节的金虎奖,《东宫西宫》获得了阿根廷马格帕罗塔电影节的最佳编剧奖,直到《过年回家》获得联合国大奖。王小帅《冬春的日子》1994年获希腊塞索斯尼克国际电影节金亚力山大奖,1995年入选英国BBC评选的电影史上100部代表作。贾樟柯更是被誉为“亚洲电影闪电般耀眼的希望之光”,《任逍遥》曾参展戛纳电影节。这种类似的奖项数不胜数。通过国外获奖,就能获得国际资金的资助,也能赢得国内评论界和媒体的关注。

但是,正如有些学者所言:虽然这些电影甚受西方注意,但其电影美学在国内却普遍受到批评。由于这些电影在国外获奖,容易让人们怀疑它们是专门为国外电影节量身定做的,正像有人指责张艺谋的电影迎合外国人(准确地说是外国评委)的嗜好而故意设计或杜撰了许多带有“中国风格”的风俗与视觉景象一样。

从客观上来看,这种无奈之举是另类电影生存选择的必由之路,他们别无选择。另类电影的导演和制片在走向国际电影节时,心情是复杂的,动机也是多重的,但并不能因为走了国际化的路线就一概否定“另类电影”的存在价值。这些影片备受国际评委认可和青睐的原因,并不完全是想象中的“东方形象”。以往的中国“主旋律”电影的意识形态教化意味过浓,而另类电影的出现,有利于矫正中国电影的死板形象,同时也代表国际影坛对另类电影在反映现实上的一种认可。西方影评界这样评价王小帅《冬春的日子》:“如果你对中国电影的了解还来自于张艺谋或陈凯歌的话,那么年轻的独立电影人王小帅的作品《冬春的日子》将带给你一份新的惊喜”。

国际电影节的诞生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了抗衡好莱坞电影工业而出现的产物。另类电影的导演们大多通过国际获奖的策略获得了知名度,引起了国内媒体和爱好者的关注,再通过盗版DVD的方式流入国内电影传播的羊肠小道。这种迂回的办法为另类电影的生存开创了最初的道路。

(五)艺术院线:还电影以思考

另类电影的反主流倾向注定了这种形式的艺术只能在“小众”范围内流通,事实上,也的确发展了一批爱好、关注另类电影的观影者,他们希望通过观看“另类电影”,引发本土电影的独立思考。而这些“小众”人员的增多和活动影响增大,将促成中国电影艺术院线的出现。

观影者提出了“还电影以思考”的口号。随着观影人数的壮大和欣赏水平的提高,影迷们已经不再满足于在“自己的一间屋”里看DVD, 聚集观影成为影迷们学习电影、交流心得的一种最受欢迎的方式,与此同时,网络为他们发表影评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电影爱好者一开始是以自发的形式参与在网络论坛上的热烈讨论,随即就有了带头人把这种自发的行动组织起来,作为观影者、导演和学者之间的桥梁,致力于艺术电影的放映、研讨与交流。

以北京,广州为例,有“实践社”、“现象工作室”、“缘影会”等组织,他们坚持电影思考的权利,推动电影向民间化的表达。这种组织通常是非营利性组织,它靠收取会费、接受赞助等来维持正常运作。这些组织往往拥有不少难得一见的片源,“另类电影”在这些活动中吸引了许多的影迷。许多有影响的刊物甚至辟出专栏作家为电影撰写评论。本土电影多元化发展和成熟可见一斑。

与传统观影活动不同的是,这些民间放映场所还组织了“中国青年导演作品交流周”等系列活动,大力推广另类影片,还在影片放映后组织这些另类电影的导演和观众们交流和讨论。观影成为与电影拍摄具有同等对话位置的活动,这无疑也是“看电影”内涵的革命。由于放映的很多电影都是非商业片,需要一定的欣赏水平和耐心。毕竟,观众的培育是需要时间的。这种规模的观影活动大都能聚集到高素质或专业水平的观众。

全国的高校是电影流通最快的地方,高校学生拥有着最敏锐的触觉。学生也是影院院线一支强有力的消费群体。而且,由于相关专业设置的存在,使得高校开始逐渐拥有了一些集中的活动聚集点,还有专业的研究生、学者的理论素养做支撑。在这些活动中,也有知名的学者支持爱好者们的活动。这些努力是为了建设一个“开放的平台”;并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灌溉和扩大这些示意着可能性的“沙漠中的绿洲”。学院派走出书斋,爱好者尝试电影制作,电影导演走向观众,与观众进行双向的交流。传媒时代为中国的电影提供了一个发展中的生长环境——电影的民间生态圈。

很多城市的酒吧、影吧也成为播放“另类电影”的场所,这些场所为了保持艺术品位的高格调,拒绝播放商业片,而是转向播放这些日常不容易看到的“另类电影”,定期放映另类影片也聚集了一些爱好者定期观看。这些酒吧、影吧有可能成为国外“艺术院线”的前身。2001年起,北京各大影院发展艺术院线,为观众提供“另类菜单”。艺术院线的出现,也为“另类电影”在国内登上银幕提供了更为宽广的公共空间。

注释:
1、孙健敏《经验世界中的影像选择——贾樟柯访谈录》。

(王菲菲 记者 厦门)

上一页  [1] [2] [3]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漫谈影视文化审美品味

  • 下一篇文章:后寻根:乡村叙事中的暴力美学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另类电影:活跃的极少数”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另类电影:活跃的极少数”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浅议电影中的服装艺术
  • ››为女性电影而战
  • ››对立和共存
  • ››青少年在青春电影中的形象探析
  • ››试论第六代电影的审美特征
  • ››浅谈喜剧中的悲情美-透析影片《非诚...
  • ››浅论从物质到非物质的转换
  • ››关于中国传统意象美在三四十年代电...
  • ››从《左右》看一种电影情节的发展策...
  • ››论当前电影管理的存在的问题和解决...
  • ››另类电影:活跃的极少数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