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艺术论文电影艺术
   民俗的影视整合及审美价值      ★★★ 【字体: 】  
民俗的影视整合及审美价值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3 19:56:28   点击数:[]    

[本篇论文由上帝论文网为您收集整理,上帝论文网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

【内容提要】
民俗是人类古老文化的遗存,孕育并滋润了现代影视艺术。影视通过复制式、点缀式 、点化式对民俗进行了艺术整合。在点缀式作品中,民俗只作为陪体而存在,为叙述故 事、渲染环境、塑造人物服务,表明民俗意识尚处于萌生状态。而在点化式作品中,民 俗已成为影视表现的主体和中心,表明民俗意识的高度自觉。从点缀式到点化式的演进 ,影视艺术自身的审美特性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一是改变了影视的叙事机制,突出了影 视艺术的影像性;二是削弱了影视的理性成份,提升了审美娱乐性。
 
【关键词】 民俗/影视/整合/复制式/点缀式/点化式

    民俗是一种在人类生存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并与人类相始终的古老文化,它集物质与精 神、现实与理想、情感与理智、实用与审美于一体,扩布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 很强的渗透性。而影视是高科技的产物,它通过现代科学技术(声、光、电、化、自动 控制等)手段将大众生活与艺术审美融为一体,具有很强的兼容性。因而,民俗与影视 的结合实乃出于必然。一方面民俗孕育并滋润了现代影视艺术。我国古人发明的“走马 灯”和“皮影戏”,被某些电影史学家认为是电影发明的先导。自从电影产生之后,民 俗便与电影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电影在发展过程中,一直自觉不自觉地从民俗中吸收 养份,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了以《黄土地》、《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 挂》、《菊豆》、《黄河谣》、《双旗镇刀客》等为代表的“新民俗电影”。这些影片 以中华民族特有的民俗、风情向全球展示了东方艺术风范,为中国电影赢得了国际声誉 。电影的民俗化已成为全球化语境中民族电影拓展生存空间的文化战略。另一方面,影 视也在对民俗进行艺术整合,满足了当代人的审美欲求,同时也使自身的审美特性发生 了变化。本文就影视整合民俗的几种形式及审美价值,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

    诚然,影视与民俗的结合,归根结底是影视对民俗的整合。这里的整合包含如下几层 含义:第一层意思,就是主体对某一现象进行整理、加工使之有序化、条理化;第二层 意思,在整理、加工的过程中必然包含着主体的创新和改造,会融入主体的理想、情感 、愿望等主观因子,并可能使整合对象扭曲、变形,发生质的变化;第三层意思,整合 的最终目的是一种现象与另一现象相一致,二者有机地结合成为一种全新的现象。据此 ,如果对众多的反映民俗的影视作品进行整体的考察,不难发现所谓民俗的影视整合大 致可分三种类型:即复制式、点缀式和点化式。

    所谓复制式,即影视通过其特有的声像系统(视听语言)对民俗事象进行机械复制。影 视凭借电子高科技赋予的记录优势与传播优势,为当代人提供了展示和了解民俗的窗口 。从80年代初开始,一些记录片制作者常常远离人群,远离我们熟悉的现实生活,深入 荒凉的、人迹罕至的地区,到边远极地去探幽访古,到边缘文化圈中去揽胜猎奇,对我 们民族的古老民俗进行重新确认,大型记录片如《丝绸之路》、《话说长江》、《话说 运河》、《万里长城》等则是他们的硕果,向观众展示了丰富而又翔实的民俗事象。这 些民俗事象内涵丰富,形式多姿多彩,与传统文化融为一体,成为古代文明的结晶,散 射出久远的光辉,而其自身则形成一个完整的民俗的认知体系。显然,影视整合焕发了 民俗本身原有的活力,正如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文中所说:“复制 技术把被复制的对象从传统的统治下解脱出来,它制造出了许许多多的复制品,用众多 的摹本代替了独一无二的存在。它使复制品得以在观众或听众自己的特殊环境里被观赏 ,使被复制对象恢复了活力。”(P243)

    由于复制式整合主要体现在纪录片中,无可挑剔的真实性、真人实物的现场感,使其 具有了文献价值。而就文艺民俗来说,无论是民间文学还是民间舞乐,都是民众喜闻乐 见的传统艺术形式,通过影视的声像系统得以发扬光大。尽管如此,从艺术创造和审美 的角度看,复制式属于民俗整合的初级层次,更高的层次应该是点缀式和点化式。

    点缀式,指民俗事象成为影视艺术作品中的一种点缀、一种不可或缺的陪衬物。形象 地讲,如果说影视作品中的人物、故事等似红花,那么民俗就像绿叶。通过点缀式整合 ,民俗与影视艺术作品有机地融为一体,并担负起多种叙事功能。民俗是人类绵延至今 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的可靠纪录,并融入了民族的、地域的、历史的、心理的等诸多 文化因子,又因其传承性和扩布性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可创性的生活材料 ,这就成为影视艺术的表现对象。影片《良家妇女》以“小女婿大媳妇”这一传统习俗 为题材,对旧时代妇女的生存状态进行了沉思。《湘女萧萧》似乎是《良家妇女》的异 地重演。《寡妇村》所反映的是福建惠安一带“不落夫家”(或称“长住娘家”)的原始 遗风。当然,影视对民俗物态化文化层面的反映绝不是简单的照抄,而是一种审美描绘 与把握,嵌入了创作主体的理性评价和情感观照。这类影片有两个不容忽视的审美要素 :其一是用现代的眼光审视过去,《良家妇女》、《湘女萧萧》讲述的是旧时代的故事 。其二是从内地的文化视角观照边远文化,《益西卓玛》表现的是西藏的风俗民情。正 是整合对象的“异时”性和“异地”性,给观众带来的是艺术所需的“陌生化”效果, 并激发了观众的审美感悟。

    民俗熔物质与精神、现实与理想、情感与理智、实用与审美于一炉的多重文化品性, 为影视作品中的人物提供了一种特具民俗氛围的生存环境。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具 有浓厚的民俗韵味,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将原作中的韵味直观地展现出来。影片中 的鲁镇,保留着的许多古老的传统习俗,人们恪守男尊女卑、长尊幼卑的封建关系,街 上的行人卑躬屈膝,鲁四老爷的客厅悬挂着陈腐的条幅,祥林嫂就是生活在这样的环境 中。喜剧片《五朵金花》把白族的奇异风情与民歌作为电影元素注入影片中。《青春祭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几组空镜头:鳞次栉比的竹楼,高大粗砺的仙人掌丛,神秘而死寂 的缅寺,挂着红布条的大青树。几个画面就把观众带到辽阔、神奇、安谧的南国傣乡。 然后,虚实相间,引出人物,展开故事。在叙事的过程中,制作者又巧妙插入少女“洗 澡”、“对歌”、“赶摆”、“猎少”、“杀牛祭谷”、“葬礼”等风土习俗。《过年 》是从过年开始的:冬日的北方小城,银装素裹。除夕,大人、孩子都沉浸在辞旧迎新 的喜庆气氛之中。请门神,贴窗花,摔钱罐,到处是震耳欲聋的爆竹声。整个影片场景 集中、矛盾集中、时间集中,故事发生在过年的24小时之内。尽管在点缀式整合中民俗 并不是影视叙述的重心所在,却已为作品提供了耐人寻味的细节,仍给观众留下了不可 泯灭的印记。《白毛女》中杨白劳给喜儿扯红头绳,《祝福》中的“阎罗大王分尸”、 “捐门槛”,《牧马人》中许灵均夫妇孝敬父亲的“茶叶蛋”,《人生》中刘巧珍的婚 礼,《良家妇女》中的“石人”,《湘女萧萧》中的“沉潭”,《老井》中那“血红的 棺材”和镌刻着打井人名字的“石碑”,诸如此类的细节不胜枚举。当然,点缀在影视 作品中的民俗事象绝不仅仅是点缀而已,更重要的是传达了作者的情感、意愿和理性思 考。《菊豆》中杨金山葬礼上的挡棺仪式,深刻地揭示了宗法制度的本质。《鼓楼情话 》中“滚泥塘”的人生礼仪连续三次出现,其深层含义则是对侗族人顽强生命力的讴歌 。作为民俗事象的场景、细节、器物等,既有历史的积淀,又有现实的根基,选择蕴含 丰富的细枝末节与故事相链接,能产生惊人的艺术效果。如《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妻 妾争宠与大红灯笼、《霸王别姬》

[1] [2] [3]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论池莉小说的影视改编

  • 下一篇文章:周星驰电影中粗鄙语言的深层读解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民俗的影视整合及审美价值”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民俗的影视整合及审美价值”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浅议电影中的服装艺术
  • ››为女性电影而战
  • ››对立和共存
  • ››青少年在青春电影中的形象探析
  • ››试论第六代电影的审美特征
  • ››浅谈喜剧中的悲情美-透析影片《非诚...
  • ››浅论从物质到非物质的转换
  • ››关于中国传统意象美在三四十年代电...
  • ››从《左右》看一种电影情节的发展策...
  • ››论当前电影管理的存在的问题和解决...
  • ››民俗的影视整合及审美价值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