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艺术论文电影艺术
   民俗的影视整合及审美价值      ★★★ 【字体: 】  
民俗的影视整合及审美价值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3 19:56:28   点击数:[]    

视表现的主体,同时也就意味着民俗与非 民俗因素在艺术时空上形成争夺态势,结果至少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民俗因素压倒非民 俗因素。《黄土地》中的迎亲仪式、婚礼、土地、黄河、锣鼓、祈雨等民俗因素在叙事 时间上处于优势,又由于这些民俗因素大都属于非情节因素,也就决定了整部作品叙事 性削弱,叙事节奏迟缓,而其在空间上的优势则又突出了作品的影像性,给观众强烈的 视觉冲击。另一种情况是民俗因素与非民俗因素平分秋色,《红高粱》、《大红灯笼高 高挂》等影片大致属于这种情况。民俗在时空上的特有位置,使其既有时间上的延伸性 ,又有空间上的拓展性。事实上,张艺谋正是这样处理民俗的,他所谓的“好看”也就 是情节性和影像性的巧妙结合。其中“颠轿”、“红高粱”、“高粱酒”、“红灯笼” 等民俗所拓展的艺术空间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影像性,给影视带来了空前的艺术景观。

    民俗本身具有娱乐功能,像节日、游戏、体育等民俗是人类生活的调节剂。影视艺术 的主要目的也是使观众获得娱乐。鲁迅先生曾说:“美术诚谛,固在发扬——真美,以 娱人情,比其见利致用,乃不期之成果。沾沾于用,甚嫌执持。”(P47)这样,娱乐 就成为民俗与影视的契合点,也成为二者的终极关怀。从这个意义上说,民俗在作品中 所占比重越大,作品的娱乐成分也就越大:反之,民俗成分越小,其娱乐成分也就越小 。感官娱乐性又是和人类的理性始终处于矛盾状态,艺术的发展变化就是此消彼长的过 程。就民俗的影视整合而言,点缀式带有更多的理性成分,点化式则更具有娱乐因子。 《祝福》、《人生》、《老井》等影片,带给观众的是更多的理性成分,对《红高粱》 、《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接受而言,感官刺激几乎取代了人们的理性思考。原因在于, 影片过分地渲染了某些仪式。仪式,通常被界定为象征性的、表演性的、由文化传统所 规定的一整套行为方式。它可以是神圣的也可以是凡俗的活动,这类活动经常被功能性 地解释为在特定群体或文化中沟通(人与神之间、人与人之间)、过渡(社会类别的、地 域的、生命周期的)、强化秩序及整合社会的方式。人类的生存需要仪式,没有仪式的 生活是枯燥的、毫无生气的,甚至是不可思议的。一方面,仪式为人类提供了情感释放 的契机,如婚礼上的“闹洞房”,葬礼中的哭丧等。另一方面,某些仪式(如婚丧嫁娶) 对于非当事人而言,更多的是一种审美活动,其非功利性是显而易见的。所以,《黄土 地》、《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等影片“好看”(张艺谋语),就在于通过某种 仪式强化其作品的审美机制。王一川曾指出:“由于这里的奇异民俗总是交织着民间狂 欢节气氛(如《黄土地》里的婚嫁喜庆和祈雨仪式,《红高粱》里的送亲仪式、颠轿, 野合、酒誓等),所以对于厌倦了第三代虚幻大叙事而寻求个体解放的当代观众(主要是 知识分子),能产生瞬间性的狂欢享受。”[9](P258)对于影视创作而言,理性和娱乐似 乎构成了审美价值的两端,任何一种顾此失彼都是艺术的大忌。审美离不开娱乐性,但 仅有娱乐性是远远不够的;审美也离不开理性,只有理性同样也是行不通的。艺术创作 乐趣,是在不断地追寻新的平衡中获得游戏的快慰。

    总的说来,影视艺术从其发生形态和发展走向来看,是以民俗为其依托和前提的,而 最终则成为一种新的民俗,它是美的,也是民俗的。同样,民俗的生成和发展,也要以 艺术为契机和指向,当代的影视无疑为民俗提供了展示其风采的艺术空间。

【参考文献

       

    陆梅林.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文选[M].南宁:漓江出版社,1988.

    钟敬文.钟敬文学术论著自选集[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美]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英]克莱夫·贝尔.艺术[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

    张艺谋.我拍《黄土地》[J].当代电影,1987,(1).

    [美]斯坦利·梭罗门.电影的观念[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

    [匈]伊芙特.世俗神话[M].中国电影出版社,1991.

    鲁迅全集:第8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9]王一川.张艺谋神话的终结[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

       

上一页  [1] [2] [3]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论池莉小说的影视改编

  • 下一篇文章:周星驰电影中粗鄙语言的深层读解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民俗的影视整合及审美价值”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民俗的影视整合及审美价值”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浅议电影中的服装艺术
  • ››为女性电影而战
  • ››对立和共存
  • ››青少年在青春电影中的形象探析
  • ››试论第六代电影的审美特征
  • ››浅谈喜剧中的悲情美-透析影片《非诚...
  • ››浅论从物质到非物质的转换
  • ››关于中国传统意象美在三四十年代电...
  • ››从《左右》看一种电影情节的发展策...
  • ››论当前电影管理的存在的问题和解决...
  • ››民俗的影视整合及审美价值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