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艺术论文电影艺术
   全球化、好萊塢與民族電影      ★★★ 【字体: 】  
全球化、好萊塢與民族電影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3 19:52:47   点击数:[]    

中都被降低了,唯一的災難奇觀只能通過一場假想的可能性被展示而失去了逼真所帶來的驚恐體驗,我們沒有看到英雄的出現而只是看到了所有人都按部就班地採用一切常規手段排除故障直到脫離似乎危險性並不大的危險,以至於影片一開始埋下的許多人物的伏筆、設計的許多敍事功能到後來都有頭無尾地消失了,觀衆對於災難片的期待被影片的進程逐漸否決了。
    影片不是一個災難的故事而是一個救助的故事,在這個故事中我們目睹的是上下同心、四方協力的患難與共的場景。從中央到地方、從黨、政、軍到企業、百姓都無一遺漏地出現在影片救難過程中,從民航總局、市委領導到航空公司、消防部門都直接在影片的敍事中亮相,而尤勇所扮演的劉遠無非是這種集體智慧的代表。幾乎所有的救助者都是一種無個體性的功能性符號,是共用相同的思想和行爲模式的“群體人”的代表,人與人之間沒有矛盾、沒有衝突、沒有差異,在整個救助過程中,參與者構成了共性化的群像,從而也構成了萬衆一心的社會理想的象徵。而飛機上的幾乎所有人都成爲了被救者,都失去了行爲的主動性,只是等待救助或者等待救助的命令。在救助故事中,沒有一般災難片類型中不可缺少的個體化的行爲英雄,他們都沒有表現出作爲英雄所獨有的巨大的智慧、勇氣或者個人意識、膽魄。影片展示的救助過程,是一個表現集體智慧、集體團結的過程,個人僅僅是“集體”指令的模範接受者和操作人,以至於機長的“英雄性”最後只能通過妻子的廣播來得以傳達。顯然,這是用集體力量、用團結來解決危機的主流文化模式的一種自覺闡釋,在這一闡釋系統中,基本上沒有爲好萊塢似的個人英雄主義精神留下空間,甚至也沒有爲中國電影傳統中那種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留下空間。
    毫不奇怪,從《緊急迫降》以及當前許多中國的所謂商業類型電影中,我們主要看到的並不是關於勇氣、關於犧牲、關於生死考驗的故事,而是關於信仰、信心、團結、理解的故事,這是沒有英雄崇拜的故事,是找不到犧牲者和受難人的故事,是沒有人性衝突和人格較量的故事,是依靠集體力量、依靠團結精神度過危機的故事,應該說,幾乎所有我們主流文化對於現實和現實危機的理解都通過差事災難性事件得到了完整呈現。因此,這些電影講述的不是自救的救助故事而是一部被救的救助故事,我們從這部影片中得到的不是英雄主義的崇高感而是一種被人救助的慶倖感,從而影片完成著它主流意識形態的使命:我們面對危機但是我們能夠度過危機,如同“抗洪搶險”一樣,這部影片也是一個黨政軍民衆志成城的大敍事的組成部分——無論我們面臨什麽樣的危機和患難,只要我們有核心,有秩序,甘苦與共,那麽所有的危機和患難都不過是一場虛驚。
    儘管許多人都認爲好萊塢主流電影也是一種“主旋律”影片,但那是一種美國/西方式的主旋律影片,那是建立在個性主義、自由主義基礎上的主旋律影片,它的基本意識形態策略是通過欲望的宣泄來完成個體的淨化,通過對叛逆情緒的疏通來維護核心秩序的穩定,通過對個人自由的渲染來證明人道主義的意念。而在我們當前的主旋律意識中,欲望、享樂、宣泄、叛逆、刺激等商業/類型元素的生存空間卻相當狹窄。因而,主旋律化與商業化的共謀往往很難在宣泄與認同、叛逆與維護、個體與整體之間達成共識,因而也很難在權威的價值觀念與觀衆的觀影快感之間達成共識。而這正是中國主流電影文化所面對的“症候性”難題。從《龍年警官》到《烈火金剛》直到《緊急迫降》,都是當前處在市場産業與規劃控制、消費領域與政治領域夾縫中中國主流電影應對好萊塢電影進入的一種方式,當好萊塢電影培養了越來越多的好萊塢觀衆的時候,民族商業電影這種“欲學還休”的尷尬很難爲國產電影保存廣闊的市場疆域。





    儘管全球化爲中國電影帶來了一種未必公平、公正但卻越來越自由的競爭環境,儘管好萊塢電影對於中國民族電影帶來了越來越大的衝擊,但民族電影正如本土文化一樣,始終是這個民族文化經驗的一個組成部分。對於中國來說,人口衆多、地域遼闊,源遠流長的文化傳統、紛繁複雜的現實處境、民族認同的社會心理都仍然爲民族電影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了條件。
    近年來,在世界上的一些國家和地區,本土民族電影都顯示出了市場競爭力和生存力。如日本1997年以來票房紀錄前10位元的影片中都有多部本土電影,1977年國產電影《幽靈公主》還以100億日元的票房高居榜首。在波蘭,國產影片《兇手》的票房收入達到了380萬美元,超過了當年美國影片《空中大摜籃》240萬美元的票房紀錄3。而在中國大陸從1995年到2000年,各地都有國產影片突破進口大片票房紀錄的現象。從歷史上看,在1949年以前,好萊塢影片曾經大量進入中國,但據當時的票房記錄,30年代最賣座的影片是《漁光曲》,40年代票房紀錄的保持者是《一江春水向東流》。90年代以後,國產影片《陽光燦爛的日子》、《紅櫻桃》、《我的父親母親》、《黃河絕戀》、《不見不散》,以及神話題材的動畫片《寶蓮燈》等,都在每年10部外國“大片”進入中國以後創造了輝煌的市場成績,許多影片的票房收入甚至超過了當年的進口好萊塢電影,1997年《甲方乙方》在北京的票房達到1150萬,創造了當時北京單片票房的歷史紀錄4。可以說,華人世界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根基,有其獨特的人生觀、價值觀與審美觀,這些都是民族電影得天獨厚的文化優勢。
    當我們們被像《橄欖樹下的情人》這樣樸素地展示人性善惡的伊朗電影所打動,被《中央車站》這樣細膩地揭示人與人之間的隔膜和溝通的巴西電影所感染,被《美麗人生》這樣淒地苦敍述生命故事的義大利電影所征服,被《香港製造》這樣富於想象力地表達都市人困惑和迷亂的香港影片所震動,被《青青校樹》、《給我一個爸》這樣娓娓地透視人的心靈的捷克電影所吸引的時候,甚至也被《真實節目》這樣創造性地揭示當代人夢幻困境的美國電影所驚異的時候,反省民族電影,也許會意識到,中國電影所缺乏的不僅僅是電影市場運作機制,不僅僅是金錢和技術,不僅僅是藝術能力和藝術想象,最缺乏的還是對於本土生活的真誠、洞察和熱情。應該說,面對好萊塢電影的進入,中國民族電影真正能夠具有生存優勢的,還是在廣泛融合和吸收世界文化氛圍的基礎上,充分利用本土的文化資源,關注本土的社會人生,與中國人自己的生存狀態和文化狀態相聯結,成爲對於人,首先是中國人的生命、生存和心靈的觀照、呵護和熱愛。
    中國作爲一個發展中國家,正處在轉型和發展的過渡時代,面對著與西方國家完全不同的社會現實和經歷著完全不同的文化體驗,社會關係、人際關係、家庭關係都處在不斷的變動和調整中,人的命運以及人們的價值觀念、心理狀態都在轉型中動蕩、變化,幾乎所有人都在這個翻雲覆雨的社會動蕩中丟失和尋找自己的人生位置,現實的生活本身已經提供了比任何戲劇都更加富於戲劇性的素材,也提供了比任何故事都更加鮮活的人生傳奇,因而,對於中國觀衆來說,不僅僅需要電影教導我們如何獨善其身或者兼濟天下,也不僅僅需要電影帶給我們夢幻想象和心理刺激,同時也需要通過電影這面“鏡子”來“反映”心靈的變異和外觀世界的詭異,通過電影來與同樣處在轉型時期的其他人共用苦難、迷惘、欣悅和渴望,通過電影來理解、面對和解釋我們所遭遇的現實。
    然而,這一切恰恰被許多民族電影有意無意地遺忘了。民族電影的危機不僅來自好萊塢電影的衝擊,更多地也是來自實用主義和商業主義的雙重威脅。電影脫離了人文關懷,也脫離了人們對於電影的期待。因而,在政治/道德電影和商業/娛樂電影之外,應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大话西游》与“文革后一代”的主体性建构

  • 下一篇文章:影视审美中的“教”与“乐”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全球化、好萊塢與民族電影”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全球化、好萊塢與民族電影”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浅议电影中的服装艺术
  • ››为女性电影而战
  • ››对立和共存
  • ››青少年在青春电影中的形象探析
  • ››试论第六代电影的审美特征
  • ››浅谈喜剧中的悲情美-透析影片《非诚...
  • ››浅论从物质到非物质的转换
  • ››关于中国传统意象美在三四十年代电...
  • ››从《左右》看一种电影情节的发展策...
  • ››论当前电影管理的存在的问题和解决...
  • ››全球化、好莱坞与民族电影
  • ››全球化、好萊塢與民族電影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