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前文所述,长期以来,美国对传媒业的管理一直基于这样的理论:电子媒体所使用的频率是稀缺资源,传媒技术的进步使这一理论变得过时。70年代以来,有线电视由模拟发展到数字技术,原来传输一个频道需要6兆赫,而使用数字技术后,一个频道所用带宽仅为0.5兆赫,有线网络容量容量由原来的30-40个频道激增至几百个个频道 [10]。除原有的三大电视网的附属台外,新的有线电视网和有线电视频道应运而生,如1979创立的 ESPN,1982出现的comN,以及随后出现的时装、新闻、财经、音乐等数以百计的有线频道。新的竞争者迅速抢占了市场份额。以NBC为例,1978年,其收视率和观众市场份额(Rating/share)分别为17.1/27.0,至2004年这两个指标分别降低为7.7/13,CBS的这两个指标则由1978年18.6/30降至16.0/27.2 [11]。资源的丰富、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市场份额的压力推动了传媒并购扩张,如时代华纳不但自己创办了HBO,而且还将comN并入旗下,迪斯尼1983年创办了自己的有线频道——迪斯尼频道,还收购了CBS电视网并将最有价值的体育类有线电视ESPN整合到自己的旗下。 除有线技术外,卫星技术的贡献也不可小觑,它不但使印刷媒体以及电子媒体的远程传输以及远程资源共享成为可能,也为传媒业催生了一种新的分支行业:卫星电视,自然,这也意味着资源的进一步丰富。与有线技术一样,卫星技术也成为推动传媒业进一步整合的力量。2001年,新闻集团为抢占卫星电视市场的制高点,斥资60亿美元从通用汽车(GM)手中收购了全美最大的卫星电视公司DirectTV。 如果说有线技术和卫星技术为传媒业的版图带来了巨大的变化,那么因特网技术则可谓引发了整个传媒业的一场革命。与传统媒体相比,因特网具有实时、互动、多媒体兼容、资源近乎无限等诸多优势,更重要的是,它的出现意味着传媒行业甚至整个社会运行方式将要发生变革。面对这种革命性的技术,传媒公司纷纷审视并规划自己的战略对策,一场由因特网引发的扩张从三个层面展开,第一,由于90年代中期美国股市对于网络概念的追捧,创造了许多网络公司短期内股价上涨几百倍甚至上千倍的“神话”。为了将自己在资本市场的“概念”优势转化更为实际的现实优势,网络公司开始收购传统媒体,美国在线时代华纳的合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第二,大传媒公司纷纷收购具有发展潜质的网络公司。同样是为了抢占战略制高点,传媒公司纷纷收购在运作和商务方面有创意有发展潜力的网络公司。1999年上半年的6个月中就发生了650起涉及到因特网的并购,总价值达到370亿美元,比1998年同期的交易量猛增了3倍 [12]。第三,大传媒公司纷纷创办自己的网络业务,如新闻集团与纽约时报合作的The Street.com,1999年该公司开始一项投资3亿美元的E-Planer计划,同年,贝塔斯曼推出了大规模的传媒商务网站BOL.com,迪斯尼2001年成立了致力于网络游戏和电子游戏的迪斯尼互动公司。 3. 良好的宏观经济以及资本市场环境的支持 企业兼并活动的冷热曲线是与经济运行的起伏走势相吻合的,在传媒业大规模集中的趋势的背后是美国宏观经济的强劲增长以及资本市场的有力支持。 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一枝独秀,1991年4月,从经济危机中走出来之后,开始长达120多个月的经济繁荣,美国经济在各方面均有可观增长, 仅以实际GDP而言,从平均年增长率2.8%升至3.7% [13]。连续数年经济稳定持续增长,公司的经营状况也随着经济状况的好转而明显改善,利润逐步回升,企业积蓄了大量资本,这就为企业开展新一轮扩张创造了良好的经济环境和资本条件。根据美国证券数据公司(Securities Data Corp.)的统计,进入20世纪最后10年后,美国企业并购掀起了一个新的高潮。90年代,美国国内企业并购交易总额达到了6.5万亿美元,超过前十年(20世纪80年代)并购交易总额的4倍, 1998年发生在美国的企业并购案件共12280件,涉及交易总额1.62万亿美元;1999年美国发生并购案件共9808件,涉及并购交易额近2万亿美元 [14]。从并购交易在各行业的分布来看,交易额最高的就是电信行业。 由于美国国内经济的低失业率和低通胀率,人们有了更多的资金用于投资,以股市为代表的美国资本市场空前繁荣。美国资本流入和流出额分别占全球总额的1/3和1/5。从1992年到1997年间,美国吸收了全球净资本输出的35%,2000年这一比例为64%,到2001年更高达71%。据估计,1990年至今,平均每年约有2500亿美元流入美国 [15]。除了繁荣的资本市场外,金融工具的创新也为巨型的购并交易提供了有力的支持。80年代以来,美国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金融创新浪潮,诞生了许多新型的金融工具 [16],各种新的期货、期权等新的金融工具相继进入金融市场,其中私募、桥式融资、对冲基金等金融工具成为80年代以来大规模购并的金融“助推器”。 二、传媒业的内部因素:取得“多样性经济”优势是驱动传媒产业集中的最重要内因 对于传媒业中不同的行业而言,其基本的产业链条都包括生产(Production)以及分销(Distribution)两个环节。与一般的制造业不同的是,传媒行业的产品成本结构中,内容制作是成本结构中最大的一项成本之一,其物质生产的变动成本随着规模的增加而急剧下降,如唱片行业,最大的成本仍来自于节目制作所需要的支付演员、制作人员以及节目内容制作以及营销的费用,一旦前期工作完成,生产、销售1张唱片、10万张、100万张的成本差别仅是非常廉价的CD复制费用。除了这种行业内的规模经济外,传媒业又存在着“多样性经济(Economies Of Multiformity)” [17]。简而言之,多样性经济就是同一内容产品通过传媒业的不同行业分销渠道进行销售,以迅速递减的变动成本在多个市场使产品收入最大化,如迪斯尼的动画片制作完成后,除了在电影院放映取得票房收入外,也可以在电视中播出赚取广告收入,制成VCD、DVD赢得销售收入,其音乐可以制成唱片在唱片市场上销售,其故事情节可以出版图书,其主题人物可以成为迪斯尼乐园的新游戏项目。多样性经济类似于规模经济,其不同之处在于,多样性经济不能在一个行业内实现,它必须通过一个公司在多个行业的运作中实现。多样性经济已经越来越多地被传媒公司在实践中加以运用。以索尼公司为例,其旗下的哥伦比亚公司制作的《蜘蛛侠》成本为1.3亿美元 [18],在北美取得了4.03亿美元的票房,全球总票房达到8.21亿美元 [19]。除了在电影院的票房收入外,索尼公司还该片制成DVD,在内容成本已经支付的前提下,每张DVD制作成本不到1美元,其售价却在15美元左右。该DVD产品仅在沃尔玛超市就卖掉了1900万张,其销售额达3亿多美元 [20],通过此例我们可以看出多样性经济产生的巨大效益。 90年代以来,“多样性经济”对传媒公司之间的竞争越来越重要。由于传媒产业内多个行业(除报业和电视业)在80年代末的市场格局多数呈寡头垄断格局,寡头公司已在行业内形成一定的规模经济,彼此之间的过度竞争不但成本费用过高,而且容易彼此大伤元气,此外,鉴于美国的反垄断法规的,某一公司想垄断某一行业可能性几乎不存在。在传媒业的多个部门,寡头市场格局已相对稳定,大传媒公司认识到:传媒业的战略竞争重点已由“规模经济”转为“多样性经济”,谁更好地实现“多样性经济”,谁就可以在竞争中胜出。如何实现“多样性经济”?简单地说,就是要求传媒公司同时在多个传媒行业市场的协同运作,也就是实现“横向发展”。鉴于市场格局及法规所限,进入另外一个行业的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就是购并。这正是我们看到90年代以来,巨型传媒公司纷纷展开横向购并,从而导致1994年至2001年横向集中指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