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文史哲学论文新闻传播学
   亟待重塑“见证”形象-论新闻记者角色错位危机      ★★★ 【字体: 】  
亟待重塑“见证”形象-论新闻记者角色错位危机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4 10:58:33   点击数:[]    

掘隐藏真相的“调查式报导”(investigative reporting)才是记者渴望从事的崇高工作。在水门事件过后,即使批评新闻的人都认为,发掘的力量远远超过仅仅报导事件最新发展。这尽管也是新闻界大力宣扬的,但报道的局制性则是有目共睹的。⑧ 在这里我们仅就消息来源对报道的限制来分析。 记者如果想继续从消息来源(如军方或政府方面)得到消息,只有附和消息提供者的利益,否则将陷入无法报道的困境,一方面他们无法获得素材,二是不能得到受众的信任。无法获得素材只是对一般的记者而言,而对于担任职务的人员来说,则有被撤职的危险,对媒体来说即是连报道的机会都没有了。如在美国白宫“蹲点”的记者,如果哪次在报道中有违白宫发言人的旨意或曲解了政府发言人的意图,则其所在新闻机构有可能接到白宫电话,称其所派记者“太不懂事”,或提议将记者召回另派。再如美军打击塔利班开始后,一方面白宫、国务院、五角大楼等部门频频组织新闻发布会,引导“美国之音”等新闻媒体按政府的口径报道;另一方面政府施加各种影响,限制发出不同的声音。就在各家媒体一致对外的时候,“美国之音”代理台长仅两个月的麦尔娜·惠特沃顶住政府的压力,不顾副国务卿阿米蒂奇等政府官员的极力劝阻,支持电台工作人员按原计划于2001年9月25日通过短波向全世界播放了对塔利班领导人的专访,长达4分钟讲话节目,并将其讲话内容刊登在网站上,这使美国国务院感到十分恼火。美国各地本来是一片讨伐阿富汗塔利班的声音,突然间出了塔利班领导人奥马尔的讲话,这一消息也就传遍了美国和全世界。一周内,“美国之音”电台台长以及主管的国际广播局局长便遭到撤职处理。 另外,如果记者不在报道中以“权威消息来源”作为引证,即有可能得不到受众的信任。因为记者通常都不具评估证据的技术能力,必须仰赖报导权威组织发表对事实的看法和述评。如记者不能自己作医学实验,确定某类引起感冒的细菌是不是会在空气中传播,造成流感,他们必须依赖卫生部门的报告;记者也不能完全肯定某次军事打击对“恐怖分子”来说是致命的,打击目标的伤亡情况是否准确等,而要由军事行动的策划者或国防部门来说明和证实。尽管记者由于长期的报道而积累的一些经验,但其毕竟没有进行专门“研究”,在受众那里没有权威性可言,但是,一旦引述权威人士的观点,势必又落入了“有闻必录”的俗套。即使以“调查式报导”范例著称的水门事件报道也不例外,其实收集证据的并不是新闻界,而是政府调查部门的人,他们故意泄露消息给《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时代周刊》等媒体的新闻嗅觉好,敏感性高的记者,记者的角色只是消息来源的代理人。记者在从“消息来源”外获得消息的时并不知道消息是否被窜改、策划或断章取义,也无法确定这么做符合谁的利益,或者结果会如何。 这样记者就陷入了困境,“成为隐敝着的利益的传声筒,因为记者无法真正全盘了解事实真象,并且这不是成为资深新闻人,或加强新闻训练就能补救的。因为问题不在於新闻实务有缺失,而在於消息来源和记者关系,这就是现代新闻事业结构的一部份。” ⑨ “言论自由不只是信念,也是过程、方法、自制的关键,达不到就得忍受社会退化的痛苦,必须可以不受限制、热烈,并公开……讨论公众议题,因为言论自由同样也是‘社会的思考过程’。可能也是人类的基本需求。” ⑩ 的确,我们现在正在忍受着“社会退化”,要通过不断“加固”自己的神经来面对不时传来的记者遇害的噩耗,并在人们发出的“记者是危险职业”的哀叹中,斟饮非理性地滥用新闻媒介酿成的这杯苦酒。 注释: ①《美新闻杂志销量九一一事件后增加》联合早报电子版新闻:国际 2002-02-17 ②《我们是罪有应得吗?》英国《独立报》2002年2月23日文章,转引自《参考消息》2002年3月11日 ③资料来源同上。 ④同上。 ⑤《以军向40记者抛掷眩晕手榴弹》联合早报电子版新闻:国际 2002-04-06 ⑥资料来源于潘玉鹏:《海湾战争的继续》,载《新闻记者》1993年第3期 ⑦《美国防部战略作用局建议不惜捏造新闻展开反恐宣传》《联合早报》电子版新闻 2002-02-21 ⑧《新闻和真相》艾泼斯坦,转引自《大众传播的恒久话题》(Enduring Issues Mass Communication)E.E.Dennis&A.H.Ismach&D.M.Gillmor编著,台湾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版。 ⑨同上。 ⑩《言论自由》吉尔摩,转引自《大众传播的恒久话题》(Enduring Issues Mass Communication)E.E.Dennis&A.H.Ismach&D.M.Gillmor编著,台湾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版。

上一页  [1] [2] [3]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亚洲国家面临的数字化“鸿沟”与数字化“机遇”

  • 下一篇文章:再谈网络广告的前景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亟待重塑“见证”形象-论新闻记者角色错位危机”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亟待重塑“见证”形象-论新闻记者角色错位危机”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试论中国大陆的媒介分析之概况及特...
  •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因特网及网站的...
  •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2005年美国新闻...
  • ››超女旋涡的传播模式与传播效果研究...
  • ››浅论博客名誉侵权中的法律责任
  • ››海外华人种群变化对华文媒体生态的...
  • ››媒介框架之预设判准效应与阅听人的...
  • ››县级电视台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及其突...
  • ››超级全景监狱——从《规训与惩罚》...
  • ››试析跨文化传播中的几个基本问题—...
  • ››亟待重塑“见证”形象-论新闻记者角...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