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文史哲学论文新闻传播学
   亚洲国家面临的数字化“鸿沟”与数字化“机遇”      ★★★ 【字体: 】  
亚洲国家面临的数字化“鸿沟”与数字化“机遇”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4 10:58:30   点击数:[]    

[本篇论文由上帝论文网为您收集整理,上帝论文网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内容提要] 本文分析指出了在亚洲国家中存在着的数字化鸿沟,讨论了亚洲国家互联网发展的不平衡状况,以及由于经济不发达导致社会信息化程度低的原因;作者希望通过勾勒出亚洲互联网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使得亚洲国家重视用互联网营造新的社会形态。 [关键词] 亚洲国家 数字化鸿沟Abstract:The article points out that digital gap exists in Asia economies and discusses imbalanced develop—ment Of Intemet in these economies.This research gives an outline Ofcurrent situation OfIntemet developmentin Asian economies,aiming tO arouse attention tO the formation Of social atmosPhere for the Internet. Key words:asian economies;digital gap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正在迅速将触角伸向全球每一个角落,并广泛地进入了人们的社会生活。在前几次工业革命中处于落后地位的亚洲国家希望这次能加快脚步,跟上时代的步伐。对许多亚洲国家来说,数字化和互联网是关乎国家或地区命运,民族和百姓未来的事,更是强盛国力、振兴经济的契机。但数字化和互联网究竟为亚洲国家提供了多少机遇呢?目前的情况究竟如何呢?我们不妨分析一下。 一、存在着的数字化鸿沟 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贫富相差悬殊。进入信息化时代后,富国和穷国在互联网用户数量方面的差距比其在国民收入方面的差距更为悬殊。根据联合国的资料,全球收入最高国家中的五分之一人口拥有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86%,其互联网用户总数占世界互联网用户总数的93%。而收入最低国家的五分之一人口则只拥有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1%,其互联网用户总数只占全球互联网用户总数的0.2%。 另据联合国秘书处公布的最新资料显示.通过信息技术和知识来创造价值的“新经济”依然是一种“富国现象”。发达国家在“知识权力”的集中过程中,通过创新优势,夺取全球市场份额,并进行大规模产业重组来获劝先行者利益”。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则继续处在“信息贫困”之中,形成了所谓的“数字化鸿沟”。 1.信息社会的·冲绳宪章” 2000年7月21日至23日,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和俄罗斯等八国领导人在日本冲绳举行了首脑会议,发表了旨在促进信息通信技术发展,缩小国家间、地区间信息技术发展差距(被会议称为“数字化鸿沟”)的(全球信息社会冲绳宪章)。 在这个宪章中,西方发达国家首先对信息通信技术作了肯定:信息技术是21世纪社会发展的“最强有力”的动力之一,其革命性的冲击不仅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方式以及政府与文明社会的互动关系,而且正在迅速地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信息技术还使全球各地的企业家、公司和社团能够以更高的效率和更丰富的想象力来解决经济和社会问题。 在宪章中,发达国家提醒发展中国家注意:通信技术蕴藏着极大的机遇,能成功地驾驭其潜力的国家就有望跨越基础结构建设的障碍,从而更有效地达成其最重要的目标(例如,减贫、健康、卫生和教育),并从全球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中受益;反之则有可能丧失充分参与信息社会和信息经济的机会。 2.亚洲国家的数字化脚步 这次由发达国家召开的有关“全球信息社会建设”的会议,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对于亚洲的发展中国家意味着什么呢? 尼葛洛庞帝,这位美国麻省理工科技学院的IT业“思想家”、风靡一时的畅销书(网络化生存》作者,今年8月份在接受了《远东经济评论》记者查尔斯·比克斯的采访时预盲:这种差异(数字化鸿沟)将会逐渐减校因为如果(政府对网络业)减少干预,则网络接人费用无疑会越来越低。实际上已经有一些发展中国家在这个产业发展速度上以“蛙跳方式”超过了一些发达国家。而担忧落后的近似绝望的心态,也会增加落后国家实现数字化的决心。 应该说,不管发展中国家在决定大力发展互联网时的心态是否“近似绝望”,但人们确实看到有些亚洲国家在发展信息技术中显示出来的信心和实力,如法国专业研究公司Net Value SA2000年8月对亚洲5个国家和地区使用网络的情况进行了调查。该公司日前发布的一项研究报告表明,亚洲部分地区网络用户超过西方国家。①其中新加坡和韩国利用网络的人数比例已经与绝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不相上下。 该研究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国家当中,新加坡是亚太地区除日本之外网络用户比例最高的国家。据8月份的统计,新加坡15岁以上的网民已占该国人口的46%。而韩国已成为下一个亚洲网络热点。在8月份被调查的韩国人口中,有42%已与网络连接。Net Value对中国部分地区和城市也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固定网民用户比例为:台湾省是36.4%,香港特别行政区29.2%,北京市、广州市和上诲市均为23%。 NetValue的结果还表明,就家庭使用网络的比例来说,亚洲一些国家已经超过西方国家。目前,新加坡有大约53%的家庭已与网络连接,而美国只有50%。此外,其他的亚洲国家与地区的家庭上网比例是:中国台湾省40%,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36%,韩国31%(大致与英国持平),中国大中城市21%。作为西方发达国家的法国出人意料,上网的家庭只17%。 在上述这种情况下,有人认为,发达国家召开冲绳会议,制定《全球信息社会冲绳宪章),是发达国家企图让全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在建设信息社会的过程中,按照他们既定的框架向前走。这样的“解读”还是有说服力的。 二、美国模式:经济和信息技术不能剥离 发达国家在<全球信息社会冲绳宪章》中警告发展中国家:必须考虑到发展中国家干差万别的条件和需求,没有一个“包治百脖的解决方案。要想成为一个成熟的信息国家,不仅仅在于某阶段硬件投入的资本高、或是上网人数的众多上,关键还是发展中国家应通过制定明确的战略来掌握主动权,如要营造一个友好的环境、制定出鼓励竞争的政策法规;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来达到增强社会凝聚力发展社会的目标;通过鼓励社区建设计划和本土企业家投资来开发掌握信息通信技术的人力资源。 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来说,互联网仿佛是突然降临的,超越了国界、超越了政治意识形态的信息环境,但是对于它的发祥地美国来说,互联网不仅是一种信息技术,也是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一部分,是用了40至50年的时间才建构起来的网络经济制度。 1.经济支持与技术发明 1969年9月2日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内克莱思洛克(Klein—rock)的实验室。20个人注视着一根15英尺长的灰色电缆将两台庞大的计算机连接起来,一中串毫无意义的测试数据静静地在两台计算机之间传输。也许这一天标志着一个日后将成为互联网主干的计算机网络的诞生。接着美国企业开始建立企业内部的信息网。1972年至1985年间,美国排名前1000家的银行,每年投向电信的资金从5%增至13%。80年代末,美国排名前100位的大企业每年都将大量的资金投向通信技术领域,最低的为2千万美元,最高为10亿。在这数额巨大的信息技术投资下,美国国际贸易和投资的比例也不断增长。 当然,信息技术投资必须存在于适宜的土壤里,美国政府不断地放宽政策,不对网络进行类似传统电信业的监督,在电信业建立一个平等的竞争环境。鼓励企业公司在电信市场展开竞争。 美国的互联网从产生到繁荣发展,是在经费支持、技术进步、政府政策、经济扩张的反复互动过程中达成的。正象美国学者Dan.Shiller在其著作(数字化的资本主义)(Digital Capitalism)中所指出的:技术的突破是零星出现的,彼此之间是以一个逐渐增加并相互启发的过程互动着……。技术的创新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它反映了一种既

[1] [2] [3]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媒介是条鱼-理解媒介生态学

  • 下一篇文章:亟待重塑“见证”形象-论新闻记者角色错位危机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亚洲国家面临的数字化“鸿沟”与数字化“机遇””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亚洲国家面临的数字化“鸿沟”与数字化“机遇””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试论中国大陆的媒介分析之概况及特...
  •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因特网及网站的...
  •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2005年美国新闻...
  • ››超女旋涡的传播模式与传播效果研究...
  • ››浅论博客名誉侵权中的法律责任
  • ››海外华人种群变化对华文媒体生态的...
  • ››媒介框架之预设判准效应与阅听人的...
  • ››县级电视台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及其突...
  • ››超级全景监狱——从《规训与惩罚》...
  • ››试析跨文化传播中的几个基本问题—...
  • ››亚洲国家面临的数字化“鸿沟”与数...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