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文史哲学论文新闻传播学
   台湾报纸构建的大陆映像      ★★★ 【字体: 】  
台湾报纸构建的大陆映像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4 10:57:12   点击数:[]    

港特别行政区特首补选本属于政治性较强的事件,部分报道中体现了较明显的褒贬态度,如有三篇报道中用到了类似“中国政府全面干预下”、“在北京强势操控下”这样的字眼。但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本是科技领域的事,除了一些程序性的纯粹事实报道外,其他报道都或多或少地赋予了一定的政治色彩,如明确说神六载人航天飞行负有军事目的的报道就有三篇。 作为台湾地区的媒体,对涉及两岸关系等敏感性话题难免染上一定的政治色彩,但是把任何新闻都政治化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也不利于树立严肃公正的大报形象,赢得受众尊重的。1965年,《中国时报》曾自我期许:“民营报纸在我们看来,应该负起两大责任。其一是对政府尽其诤谏之责,其二是对社会尽其作史之责。”[5] 但是现实与理想似乎总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无论是党报还是民营报纸,都无一例外地受到一定利益集团的影响。除此以外,由于两岸媒体交流的不充分,台湾媒体早期形成的一些成见仍然限制着其对大陆事务的判断,一些措词不经意间流露了这种成见,如《中国时报》在对香港特首补选一事的报道中用到的“类似大陆反革命罪的《基本法》第二十三条”、“故意神秘兮兮”,在整个报道中也始终没有提及选举程序是符合《基本法》的。而在对于神六的报道中,多次来自美国专家的分析是其负面报道的主要来源之一。 当然,在对上述两件事情的报道尤其是对于神六的报道中,《中国时报》也有一定数量的报道与大陆媒体报道基调相类。如出自《中国时报》大陆新闻中心的《费俊龙善协调聂海胜人踏实》一文中对两位宇航员的介绍与大陆媒体几乎相同,同时还热情报道了宇航员与家人天地通话,飞船成功着陆后人民热烈迎接,总体看来《中国时报》对于神六载人飞行一事的基本立场是肯定的,整体态度与大陆媒体的趋同度相对于政治性较强的香港特首补选也更高。 3、 台湾媒体表达对大陆事务的态度时较为谨慎。 尽管有政治倾向的存在,但台湾媒体在表达对大陆事务的态度时是相当谨慎的。从表一中可以看出,《中国时报》在对两件事的报道中,无倾向报道和正负面混杂报道的篇数之和均大于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的篇数之和,而《人民日报》则分别有9篇和72篇属于正面报道。台湾媒体谨慎表态的原因之一或许是受西方新闻传统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在于报业的竞争激烈,避免在敏感问题上表达过于明显的政治倾向而得罪持相反立场的受众。 这种谨慎表态的具体表现之一是态度表达方式的隐晦。如在《中国时报》6月25日的A13两岸新闻版的中部,安排的是《温家宝监誓,曾荫权就任港特首》和《携政改小组上京,曾荫权密会领导层》两篇报道,前者报道了中央政府对曾荫权的支持勉励以及曾荫权的表态,后者引用香港《大公报》的报道猜测中央接待的规格以及与曾荫权会面讨论的内容,两则报道基本看不出报道者的态度。但两则报道的上部却安排了《菊花、芙蓉 豪放双姝》、《上床论长短 木子美语出惊人》两文,并以前者作为该版的头条。虽然不知道编辑的确切用意何在,但至少从中可以看出其对曾荫权到北京与中央领导会面并宣誓就职一事所持的态度含有否定意味的。而在对神六报道中也有通过版面编排来体现态度的,在有关神六报道的周围就先后编排了五中全会闭幕、美国国防部长首访中国、青藏铁路全线贯通几则相对正面的报道,而没有出现带有明显敌意或负面色彩的报道。 表现之二是多种渠道多种声音并存。由于两件事的发生地都不在台湾,媒体在报道中的第一手消息受到限制,因此引用了多方的新闻源,既有来自大陆的新华社、中新社,也有来自香港的《大公报》、《文汇报》,还有美联社、法新社等(引用次数如下表)。而《人民日报》除了极个别报道引用港台媒体和外国媒体的信息外,绝大部分为自采稿件和新华社稿件。 新闻源香港特首补选神六载人飞行大陆媒体314香港媒体33外国媒体29大量和多方的引用在形式体现了平衡,让受众难以一眼看出报纸自己的态度,但在选择和组织这些稿件时把关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媒体的态度已经内隐在其中。多种渠道也发出了多种声音,使报纸本身的态度更加模糊。如在对神六的报道中,《中国时报》通过引用新华社采访中国官方和中国专家、美国航天局新闻网站、法新社采访美国专家、日本外电、香港《文汇报》、网民留言等等多个渠道的信息传递了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态度,并且每一次态度的表达都十分明确地提供消息来源,而在未标明消息来源的稿件中则大量使用中性词。相比之下,《人民日报》的态度则鲜明得多,根本未出现负面或是正负面混杂的报道。虽然也有本报或新华社发自国外的采访多个外国专家的报道,但多个渠道发出的是高度一致的声音,并且配发了五篇评论强化这种声音,而《中国时报》在神六的报道中未出现评论。原因在于《人民日报》作为中国第一大党报,目的就是要紧紧围绕中心议题,强化权威主流的声音,而《中国时报》作为一份台湾报纸,不需要强化某一种声音,多种的声音正确与否也不是它所关心的,它只是通过这些不同的声音,避免了自己的态度,从而和神六载人航天飞行这一发生在大陆的事件保持一定的距离。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台湾媒体对大陆形象的建构,从得出的结论中可以看出,由于种种原因台湾媒体所建构的大陆形象并不完全真实,当然大陆媒体在建构台湾形象时也有欠妥之处。大陆早就提出派记者赴台湾采访的要求,台湾媒体也越来越强烈地表达出认识和了解大陆及大陆媒体的积极姿态。两岸媒体唯有加强交流与合作,相互学习借鉴,消弥隔阂,才能建构更加真实的两岸形象,增进两岸民众间的相互了解,充分发挥媒体在两岸关系发展中的作用。   注释: [1] 方积根等编著,《台湾新闻事业概况》,新华出版社1990年版,第13页。 [2] 王天滨著,《台湾报业史》,亚太图书出版社2003年版,第264页 [3] 王天滨著,《台湾报业史》,亚太图书出版社2003年版,第268页 [4] 王天滨著,《台湾报业史》,亚太图书出版社2003年版,第400页 [5] 中国时报编辑委员会,《中国时报三十年》,台北《中国时报》1980年版,第24页   [参考文献] [1] 方积根等编著《台湾新闻事业概况》,新华出版社1990年版 [2]《台湾报业史》,王天滨著,亚太图书出版社2003年版 [3]《中国时报三十年》,中国时报编辑委员会,台北《中国时报》1980年版 [4]《中国时报》 [5]《人民日报》

上一页  [1] [2] [3]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电影文化的多元建构与中国电影的良性发展

  • 下一篇文章:解读凯里·跨文化嫁接·新闻与传播之别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台湾报纸构建的大陆映像”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台湾报纸构建的大陆映像”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试论中国大陆的媒介分析之概况及特...
  •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因特网及网站的...
  •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2005年美国新闻...
  • ››超女旋涡的传播模式与传播效果研究...
  • ››浅论博客名誉侵权中的法律责任
  • ››海外华人种群变化对华文媒体生态的...
  • ››媒介框架之预设判准效应与阅听人的...
  • ››县级电视台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及其突...
  • ››超级全景监狱——从《规训与惩罚》...
  • ››试析跨文化传播中的几个基本问题—...
  • ››台湾报纸构建的大陆映像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