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中。 第五,媒体集团的社会性质到底应该如何定位,是困扰媒体集团下一步发展的现实问题。按照有关方面的规定,在我国目前组建的媒体集团中,报业集团、出版集团和广播电视集团仍属事业性质,发行集团和电影集团属企业性质。由此来看,以新闻传播和思想政治宣传为主要内容的信息产品的制作部分仍将按国家事业单位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那么是回到原来的纯事业单位的性质(仍由国家拨款,媒体只承担宣传任务,不再考虑经济效益),还是坚持目前的“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只享受国家提供的传播资源和相关政策,不再得到国家财政的拨款),文件中没有明确说明。而明确说明的一点是,集团要承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并且允许媒体集团多媒体兼营和跨地区经营。显然是继续按照“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模式来安排的。而其中的管理,其实就是对传播内容、舆论导向的管理。以前管理最为严格的人事制度(主要是用人制度)都已经放开了,其他的自然也就不用再管的过多过细了。看起来媒体集团已经拿到了最大的自主权,应该说在不违背宪法和法律的前提下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了。其实不然。在媒体作用于社会的过程中,最重要、同广大受众和新闻传播市场联系最紧密的资源和手段恰恰是传播的内容,缺乏这一块自主权的媒体集团等于是没有轮子的汽车。要保证一个一定规模的媒体集团正常运转,就必须充分地用好用足自己所拥有的各项资源,保证这些资源能充分地发挥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其中的关键又是将市场需求、受众需求放在第一位。话又回到了原来的起点,即媒体是用来“宣传”(propaganda)的还是用来“传播”(交流,communication)的,媒体完整的社会性质和社会定位应该是什么。如果坚持媒体是纯粹的“宣传”工具,建不建集团就是无所谓的,国家出面把它搞大就是了。而要建集团,就要突出它的“传播”的作用,突出它的“企业”的性质,突出它在创造经济效益方面的能力和作用。如果组建集团以后在媒体的经营特别是社会影响力和经济效益方面没有明显的起色,只是把大家捏在一起继续吃大锅饭,又有什么意思呢。 五、不是结论 以新闻宣传媒介为核心的大众传播媒介在我国历来是一个被严格管理又十分敏感的领域。尽管在目前形势下对这一领域的改革已经是势在必然的了,但改革的难度和复杂性是要超过其它的许多领域的。尤其是当这种改革可能涉及到大众传播事业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的时候,决心是很难下的。特别是象媒介集团化这样的事情,直接涉及到媒介最终归谁所有,听谁指挥的问题,无论是媒介自身还是党和国家的管理部门、决策部门都不能不慎之又慎。所以,我们可以对我国媒介的集团化寄予无限希望,但却绝不可盲目乐观。毕竟,我国所处的还是一个正在建设中的市场经济环境;走向世界的大门也才刚刚打开,一切都还需要一个过程。目前存在的上述问题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甚至在相当的一个时期内在业内外都无法取得基本的一致意见。我国媒体集团建设的前景并不乐观。即使是像现在这样勉强拉起了几支队伍,但他们的路能走多远,人们只有拭目以待了。 注释: [1] 陆小华:《整合传媒》,中信出版社,2002年版,第109页。 [1] 按成立时间的先后,这些报业集团是: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南方日报报业集团、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光明日报报业集团、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吉林日报报业集团、深圳特区报报业集团、辽宁日报报业集团、沈阳日报报业集团、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北京日报报业集团、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大众日报报业集团、解放日报报业集团、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湖北日报报业集团、长春日报报业集团、河北日报报业集团、云南日报报业集团、长沙晚报报业集团、新华日报报业集团、湖南日报报业集团、杭州日报报业集团、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安徽日报报业集团、福建日报报业集团、山西日报报业集团、海南日报报业集团、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天津日报报业集团、长江日报报业集团、济南日报报业集团、成都日报报业集团、青岛日报报业集团、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另外,按照有关负责人的介绍,曾经规划在国内组建120个新闻出版方面的集团,包括出版集团、报业集团、广电集团、电影集团、发行集团等等。目前已经建立的新闻出版方面的集团有57家。 [1] 据不完全统计,自1999年我国第一家广播电视集团――无锡广播电视集团成立、2000年全国第一家省级广播电视集团――湖南广播电视集团成立,到目前为止已经经有关部门批准组建的广播电视集团有20多家,包括国家级的广播电视集团――中国广播电影电视集团。另外还有一些虽未正式挂牌,但已经在按照集团的模式运作的媒介机构。 [2] 即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治理党政部门报刊散、滥和利用职权发行,减轻基层和农民负担的通知》。 [3] 杨伯溆:《全球化:起源、发展和影响》,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页。 [4] 邵培仁:《媒介全球化:是机遇还是挑战?》,引自钟期荣主编《经济全球化与跨地区文化传播》,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11页。 [5] 杨伯溆:《全球化:起源、发展和影响》,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67页。 [6] 美国著名传播学家本.巴格迪坎。转引自杨伯溆:《全球化:起源、发展和影响》,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91页。 [7] 河清《全球化与国家意识的衰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9页。 [8] 【法】布迪厄:《遏制野火》,河清译,见《全球化与国家意识的衰微》一书的附译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52页。 [9] [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中译本,赵旭东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13页。 [10] 转引自台湾《新闻学研究》总第57期 [11] 胡正荣“《媒介寻租、产业整合与媒介资本化过程----对我国媒介制度变迁的分析》,见《媒介研究》2004年第一期。 [12] 《中国政府官员谈新闻出版改革》,来源:中国新闻研究中心 。 [13] 《中国政府官员谈新闻出版改革》来源:中国新闻研究中心。 [14] 见《新华日报》2004年4月3日。 [15] 殷逸健:《传媒暴利逐步消失----中视传媒亏损》,《新闻记者》2002年,第十期。 [16] 邵培仁、颜伟:《跨国传媒集团入粤的思索》。 [17] 花建等:《软权利之争:全球化视野中的文化潮流》第11页,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上一页 [1] [2] [3] [4] [5]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