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事件为代表,包括此次停水危机,在中国的政治语境和传播语境中,这种不对称最终总能在最后得到“解决”或者“化解”,这样的危机及其最终结局虽然是“大团圆”,我们还是不希望它再次呈现,因为这样做,成本和风险太大,而且对政府的形象贬损和信誉销蚀是巨大的,是得不偿失的。我们认为,在网络信息化时代,政府的新闻发布必须改变以往的惯性思维方式。如果政府、民众、媒体这三者能够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充分调动发挥三者的功能,才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控制危机,解决危机,有利于社会真正稳定与和谐。我们期盼法律制度对现代化的媒体系统与对公众知情权、话语权能够实行完整的保护。松花江污染危机事件再次警示我们,政府在面对危机事件时,应通过有效渠道及时准确地发布相关信息,维护民众的利益,满足他们的知情权、话语权,从而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塑造负责任的良好政府形象。 注释: 1《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对市区停水的公告》,http://big5.china.com.com/chinese/kuaixun 2 靖鸣等:《记者招待会的组织与传播》,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82页 3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crn-webapp/doc/docDetail.jsp 4 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xsjd_view.jsp 5 朱德武:《危机管理——面对突发事件的抉择》,广东经济出版社 2002年4月第1版 第6页 6 薛中军:《中美新闻传媒比较 生态 产业 实务》,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60页 7 石磊:《中国公共危机管理体系中的传媒控制问题》,《现代传播》2005年第4期 8 熊玉文 杨贵昌:《新闻发言人在危机报道中的话语博弈》, 《传媒观察》2005年第9期 9 张卫华:《解读新闻发言人制度》,《传媒观察》2004年7期 10 http://www.cctv.com/news/china/20051203/100318.shtml 11 鄯爱红:《服务型政府的伦理精神》,《哲学动态》2005年第2期 12 吴建:《西方新闻发言人制度起因探析》,《新闻界》2005年第1期 13 罗以澄:《罗以澄自选集 新闻求索录》,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年,第10页 14 薛中军:《中美新闻传媒比较 生态 产业 实务》,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2页 上一页 [1] [2] [3] [4]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