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文史哲学论文新闻传播学
   隐匿权·新闻真实·审判公正-从水门事件中的“深喉”说开去      ★★★ 【字体: 】  
隐匿权·新闻真实·审判公正-从水门事件中的“深喉”说开去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4 10:53:27   点击数:[]    

[本篇论文由上帝论文网为您收集整理,上帝论文网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2005年5月31日,91岁的美国联邦调查局前副局长马克·费尔特向世人承认,自己就是当年水门事件中的“深喉”。一时间,“深喉”成了各大媒体报道的热点。7月,美国又发生“特工门”事件。最高法院要求《纽约时报》记者米勒和《时代》杂志记者库珀说出是谁向他们透露了美国驻尼日利亚大使的夫人是特工的消息。米勒遵循对消息来源保密的承诺,拒绝配合,以蔑视法庭罪被判刑;在当事人暗示可以说出的背景下,库珀指出是布什总统的高级政治顾问卡尔·罗夫,于是引起美国政界的大哗。在这里,我们抛开对费尔特、罗夫或库珀行为的价值判断,讨论记者行使隐匿权与新闻真实、审判公正的关系,以及匿名消息来源的使用等问题。 消息来源是指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提供者,一般有公开和匿名之分。某些消息来源倘若被公开身份,他们会面临各种社会压力甚至生命危险。隐匿权主要是指媒体及其工作人员为消息来源保密的权利,即未经消息来源同意,有责任替消息来源保密,不能把消息来源透露给第三人。 新闻业界主张拥有该项特权的理由是:(1)公民享有表现自由的权利。“普通市民不掌握传播媒体,他们如果希望对社会传达信息,必须向拥有新闻媒体的第三者提供信息,通过新闻媒体发表,其形式是新闻媒体将他们提供的信息加工整理后发表,新闻报道既是新闻机构的表现行为,也是信息提供者间接的表现行为。”[1] 而表现自由之中,包含匿名的言论自由,所以对消息来源的保护,是一种对表现自由的保护。(2)媒体需要依靠社会各方面提供信息源才能生存和发展,若媒体不能为消息来源保密,公众因惧怕被媒体出卖而远离媒体,公众知情权也会大打折扣,新闻这个行业的存在都会成问题。 因而,世界多数国家的新闻业界都将隐匿权列为新闻职业道德内容,有的国家列为新闻法的内容。当然,新闻业界也得保证,为报道而收集的信息除了用于报道之外不能他用。 反对新闻业界拥有该项特权的理由也不少,主要集中在隐匿权与新闻真实、隐匿权与公正审判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这两个问题上。 隐匿权与新闻真实的冲突 新闻真实是媒体公信力的基石,追求真实是一项重要的新闻职业规范。联合国新闻自由小组委员会经过5次讨论制定的《国际新闻道德信条草案》在第一条就规定:“报业及所有其他新闻媒体的工作人员,应尽一切努力,确保公众所接受的消息绝对正确。他们应当尽可能查证所有的消息内容,不应任意曲解事实,也不故意删除任何重要的事实”。[2] 美国编辑人协会制定的《报业信条》也规定:“报纸为争取读者的信任,在任何条件下,都要力求正确。凡为报纸力所能及,而未能作完全与正确值报道者,这种报纸,却是不可宽恕。”[3] 其他国家的新闻职业规范也都要求新闻报道要做到真实可信。 而要确保新闻的真实性,消息来源的透明化无疑是重要保障之一。霍夫兰在20世纪50年代对信源与可信性效果作了实证研究,其得出的结论是信源与可信性呈正相关,即信源的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果越大。由此,我们可以知道,由于公众对于匿名信源的可信度无从考察,其说服效果便可能存在问题。一篇报道如果充满了“据消息灵通人士透露”、“据业内权威人士介绍”和“一位了解的公司高层说”这类的匿名消息源,受众有可能怀疑该篇报道所陈述的事实。 但是,在任何时候都做到消息来源的完全透明,这是不可能的。西方媒体对匿名信源的使用较为普遍,他们担心倘若不为消息源匿名将失去重大新闻,这将损害公众的知情权。曾在20世纪70年代担任《纽约时报》总编的罗森索说:“我们深知,如我们禁止对新闻来源予以保密,必然会使读者失去很多重大的新闻,但是隐名也非最好的方法,这样会使读者怀疑新闻的可信性。”[4] 这段话清晰地表达了匿名消息源使媒体面临着新闻真实与知情权的两难境地。 匿名消息源在使用上给媒体带来了“双刃剑”效应。一方面,它能够帮助媒体揭露事实真相,满足公众知情需要,同时还提升了媒体自身的公信力。比如《华盛顿邮报》对水门事件的报道就体现了匿名消息源的正效应,如下图: 水门事件中,匿名消息源的正确使用提升了媒体影响力 另一方面,匿名消息源有可能造成新闻失实,不仅使单个媒体的公信力受损,而且使整个新闻行业的信誉蒙羞。《纽约时报》的“布莱尔造假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2003年5月11日,《纽约时报》刊出长文,揭露了该报27岁的黑人记者杰森·布莱尔在36篇文章中存在“剽窃和造假”现象,其中,使用匿名消息源是其造假的主要手段之一。该报执行主编豪厄尔·雷恩斯和常务主编杰拉尔德·博伊德因为此事而被迫辞职。此后,《纽约时报》专门成立了一个委员会,对招聘人员、使用匿名消息源、使用自由撰稿人以及电头和署名规定等编务方针进行审查。[5] 要解决匿名消息源带来的两难问题,西方媒体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共识是,尽量减少关于匿名消息源的无奈选择。他们的做法主要是:(1)在一定范围内对消息来源作适当描述。比如,他属于什么阶层,什么职业,身体特征等等。《华盛顿邮报》的记者在水门事件中就用“嗓音低沉的男人”来形容“深喉”。(2)记者必须多方调查以求证匿名消息源提供的信息。尽管“深喉”在记者调查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但记者并没有单纯地依赖他和相信他所说的话,而是去查实他提供信息。(3)匿名消息源不得使用“直接引述”的方式,即不得对匿名信消息源的言论使用直接引号。(4)警惕“双重隐匿”。“双重隐匿”主要是指匿名消息源以匿名证人或不可求证的实物来提供信息甚至控告某人。(5)最好不依靠单一的匿名消息源。 2005年5月9日,美国《新闻周刊》凭借单一匿名消息源报道了关塔那摩监狱的美国审讯人员亵渎《古兰经》事件,这引起了全世界穆斯林的抗议。在匿名消息源否认了自己提供的信息的情况下,《新闻周刊》承认新闻失实,收回这篇报道并道歉。尽管此事背后存在一定的政治考虑,但《新闻周刊》在事后出台的新规定对于匿名消息源的使用,对完善新闻业界的职业规范,具有借鉴意义。规定中有一条是:如果公众兴趣使报道只用了一个秘密信息源,那么《新闻周刊》将力图在出版前给予事件当事人确认、否认或者更正报道的机会。 [6] 隐匿权与公正审判的冲突 人们除了担心赋予记者为消息来源保密的特权会造成新闻失实之外,还担心会妨碍公正审判。也就是说,在审判前或审判过程中,媒体发表的新闻涉及被告时,记者引用匿名消息源所报道的事实,会影响陪审团的公正审判。美国宪法第六修正案(保证公正审判)与第一修正案(新闻自由)之间就产生了一定的矛盾。由于记者拥有隐匿权,可以拒绝到法庭作证,这样的话,法院就有可能无法知晓所有证据,从而无法做出公正审判。美国宪法保障被告有知晓所有证据的权利,并赋予了法庭可以传讯任何对某一刑事或民事案件有直接联系的人到法庭作证,而享有免于证言义务的人主要是医生、律师、宗教职务人员、代理人等等。这种做法是基于法庭必须知晓与案件相关的所有证据才能保证公正审判的理念。 美国新闻界一直在寻求基于宪法第一修正案的隐匿权。现在美国半数以上州的法律或案例、一些巡回法庭的案例,承认记者的隐匿权,但美国最高法院尚未认可记者的这种权利。最高法院在历年多项案例中都宣布,宪法第一修正案并没有赋予新闻界超出一般人获取信息的特权,而且赋予新闻界该项特权会影响审判公正。[7] 美国是一个判例法国家,之前的判决结果及原则会影响之后类似案件的审判。1972年的“布兰斯堡案”的判决对以后如何处理隐匿权和公正审判之间的冲突问题影响很大。“布兰斯堡案”是一个系列案,包括4件案

[1] [2]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试论传播学方法论的三个学派

  • 下一篇文章: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地考察经典马列主义新闻和传播观点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隐匿权·新闻真实·审判公正-从水门事件中的“深喉”说开去”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隐匿权·新闻真实·审判公正-从水门事件中的“深喉”说开去”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试论中国大陆的媒介分析之概况及特...
  •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因特网及网站的...
  •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2005年美国新闻...
  • ››超女旋涡的传播模式与传播效果研究...
  • ››浅论博客名誉侵权中的法律责任
  • ››海外华人种群变化对华文媒体生态的...
  • ››媒介框架之预设判准效应与阅听人的...
  • ››县级电视台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及其突...
  • ››超级全景监狱——从《规训与惩罚》...
  • ››试析跨文化传播中的几个基本问题—...
  • ››隐匿权·新闻真实·审判公正-从水门...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