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文史哲学论文新闻传播学
   华文媒体——面对“中国热”的冷思考      ★★★ 【字体: 】  
华文媒体——面对“中国热”的冷思考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4 10:49:43   点击数:[]    

[本篇论文由上帝论文网为您收集整理,上帝论文网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其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中国越来越多地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新一波的“中国热”也随之兴起。 上个世纪以来,世界性的“中国热”出现过三次。第一次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际。新中国的诞生,震惊了世界,在西方国家关于“谁丢失了中国”的大辩论中,在“黄祸论”的鼓噪声中,对中国的封锁、围堵、遏制与打击也全面展开。第二次“中国热”出现在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前后。这是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由“围堵”中国转而打开“竹幕”的一个战略性的步骤。这次“中国热”,更多地表现为西方世界对中国这个带有神秘色彩的东方文明古国历史文化的探究,其结果是中国的长城、故宫、兵马俑以及中国的医药、针灸、功夫等为西方媒体津津乐道,成为颇受瞩目的话题。第三次“中国热”始于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的上个世纪80年代,一直延续至今,并呈现出逐步升温的势头。在这一次“中国热”中,世界舆论对中国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2003年下半年以来,国际媒体对中国的报道明显增多;2004年下半年到现在,西方主流媒体对中国报道的密集度也大为增加。例如在英国的主要报纸、杂志、出版物上,几乎每天都能见到中国的新闻和相关报道。今年5月22日,美国大报《纽约时报》在头版报道中,首次使用中文标题“从开封到纽约——辉煌如过眼烟云”。美国著名记者及中国通纪思道评论说:“如果你看不懂上面的中文标题,你最好开始学中文,因为它是未来的语言”。无论这篇报道的内容如何,世界性的英文大报向西方读者如此推介汉语的做法,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 世界关注中国是一件好事,说明中国的国际地位的确在提高,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也的确在扩大。但是在世界性的“中国热”不断升温的同时,我们更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进行必要的“冷思考”。 首先我们注意到,虽然中国经济与社会的迅速变化正在引起世界的关注,但是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了解并不全面,一些西方主流媒体对中国的认知还停留在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前的思维定格中,对它的偏见与误解也普遍存在,比如对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曲解,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中国威胁论”的论调。令人遗憾的是,在西方国家对中国发展及中国国力进行夸大式报道的同时,一些华文媒体也失去了应有的理性,对中国经济、华人经济以及大中华经济圈做了不恰当的报道,客观上为“中国威胁论”提供了某种注脚。由此可见,在当今这个西方舆论占据主导地位的国际舞台上,如何向世界展示一个真正的中国,一个负责任的、和平发展的中国,改变世界舆论对它的误解与偏见,已经成为包括中国本土和海外华文媒体在内的世界华文传媒的共同课题。 其次我们应当看到,虽然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虽然伴随着“中国热”,汉语热也在不断升温——据2005年7月在北京召开的首届世界汉语大会透露,目前海外约有100个国家的2500余所大学教授中文,通过各种方式学习汉语的人数超过3000万。尽管如此,汉语却不能算是强势语言,它的国际化程度仍然比较低。目前将汉语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或工作语言的国家和地区不多,汉语在国际社会重要交际领域(如外交、贸易、科技、教育等)中的使用也十分有限;联合国虽然将汉语列为其工作语言之一,但是地区性或国际性的组织、会议正式使用汉语的尚不多见。在这方面,汉语自然不如英语、法语,甚至不如日语。 这里的原因有多种,其中汉语的规范化、标准化程度低,缺乏一致性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方面的问题在海外华文传媒中表现得尤为突出。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和地域方面的原因,海外华文媒体在语言文字、词汇、字体以及行文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差异。近些年来,这种差异虽然开始缩小,例如随着大陆新移民读者群体的增加,海外越来越多的报刊开始采用简体字,变直排为横排,但华文媒体同文不同体、同字不同音的现象仍然存在。例如美国纽约被称为“第一华埠”的曼哈顿中国城向以广东人和福建人为主,通用的语言是粤语,东百老汇一带的华埠则是福建人的天下;纽约“第二华埠”法拉盛地区的华人则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台湾、澳门以及东南亚各地,虽通行“国语”(大陆称之为“普通话”) ,却操着不同地区的方言。这些均通过华文媒体体现了出来。 第三我们应当看到,由于海外华人华侨所来地区不同,移民海外的时间不同,与中国关系或乡土观念的程度不同,文化、教育背景不同,加之大陆与港澳有一国两制问题,大陆与台湾有两岸关系问题,相互之间的矛盾、冲突与歧见也时有发生。例如前段时间海外一小部分台独分子为了“去中国化”而发起运动,要求美国和加拿大的人口统计除华人之外,增设“台湾人”一项,闹出了一场政治风波。凡此种种,不但不利于华人社会以及华人受众群体的融合,也直接影响非华人受众群体对华文和中华文化的认知与认同。这与中国的和平崛起及其国际化的发展进程显然是不相符的。 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作为“软国力”的核心部分,华文媒体有责任、有义务在正确报道中国,提升汉语的国际影响力方面发挥作用。而发挥好这个作用,又必须进行一系列的调整。 第一,读者定位的调整 长期以来华文媒体的主办者和受众都是华人,媒体说华人自己的话,办华人自己的事,替华人鸣不平,维护华人的利益,总之超不出华人的圈子。随着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来华学习和越来越多的国家将汉语作为主要外语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华文媒体所在地通晓汉语的非华人群体的存在和与日俱增,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无论是在中国学成还是在本地学习,这一群体对华文出版物无疑是有需求的,可以看作华文媒体潜在的受众。华文媒体的经营者应当注意到这种新的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新的诉求,将这一群体纳入视野,予以充分的重视,在办报目标和宗旨上作相应的调整。特别是那些在全球发行、有一定影响面的华文大报,在面向华人进行新闻报道的同时,应当兼顾所在地“非母语”受众的需要,担负起推广汉语、推广中华文化的责任,使汉语在国际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二,内容方面的调整 过去华文媒体主要关注与华人利益或族群利益有关的大事小情,为此具有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华人、华报之间常常发生矛盾与纠纷。应当承认,目前大陆与香港、澳门在社会制度上有着不同的性质,包括大陆、港澳民众在内的广大华人与台湾一部分人在祖国统一问题上也有着不同的立场和观点,但从宏观上看,这些都属于“内部问题”。如果将这些矛盾、纠纷在华文媒体上过度强调或过分渲染,不但不利于海外华人自身身份的认同,也不利于所在国对华人族裔的认同。为了树立华人社会的整体形象,提高华文媒体的声望和影响,华文媒体应当尽可能摆脱局限性,关注人类发展的共同问题;尽可能少地强调“内部矛盾”,更多地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这一方面有助于增强国际舆论对一个完整的、逐步强盛的中国的认知,同时也有助于提升世界华人的凝聚力与向心力。这种认知与“合力”是目前快速发展中的中国最需要的,也是华文媒体国际化的重要前提。 第三,语言文字上的调整 为了改变汉语一致性差、方言分歧严重、有字体之别的情形,应当在华文媒体中推行标准化操作规程。只有将标准统一起来,才能更好地实现华文信息的全球性传播与分享。这不是技术技巧问题,而是战略性的问题。目前许多大国都在有计划地实施各自的语言战略,并努力扩大语言的国际影响。美英等国通过贸易、文化、教育等途径,借助媒体向世界倾销英语;法国努力协调有34个国家和3个地区构成的法语区的语言问题;西班牙利用“西班牙语世界”这一概念向世界进行语言传

[1] [2]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媒介框架之预设判准效应与阅听人的政策评估──以核四案为例

  • 下一篇文章:新闻媒体、公共决策与“协商民主”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华文媒体——面对“中国热”的冷思考”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华文媒体——面对“中国热”的冷思考”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试论中国大陆的媒介分析之概况及特...
  •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因特网及网站的...
  •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2005年美国新闻...
  • ››超女旋涡的传播模式与传播效果研究...
  • ››浅论博客名誉侵权中的法律责任
  • ››海外华人种群变化对华文媒体生态的...
  • ››媒介框架之预设判准效应与阅听人的...
  • ››县级电视台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及其突...
  • ››超级全景监狱——从《规训与惩罚》...
  • ››试析跨文化传播中的几个基本问题—...
  • ››华文媒体——面对“中国热”的冷思...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