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日本、韩国建立基金会不遗余力地推进日本语、韩国语的国际传播。反观华人社会,仅仅是在同一个国家或同一个城市,就有不止一种方言在使用。如果说,海外华文媒体同文不同体、同字不同音的现象一段时期内适应了不同对象群体的需要的话,那么今天,以国际化的视野衡量,它已经不合时宜了。 第四,资源利用的调整 目前,作为对全球投资者最具吸引力的国家,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它的经济发展状况、市场运行情况、投资环境等已经成为包括华人、华文媒体以及非华人(懂华文)群体普遍关心的问题。然而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建立起面向世界的、功能强大的华文网络数据库,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目前,网络世界的分割刚刚开始,争夺虚拟空间中汉语的地位,离不开数据库的开发与建设,包括面向世界华文媒体的、便于查询、检索的新闻信息资料库。这种权威信息的提供,一方面可以为海外华文媒体提供坚实的内容支撑,增强它的可信度和影响力,同时也扩大了华文媒体整体上的影响力。因此,华文媒体应充分重视互联网的作用,着力开发、利用互联网资源,形成全球华人信息传播网络,在未来的世界新闻传播格局中占得优势,占得先机。 第五,经营规模的调整 综观世界各国的华文媒体,除了少数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经营规模外,绝大部分小而不强,且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例如在拥有40万华侨华人人口的纽约市,就有十几份华文报刊同时出版。在多伦多、东京、莫斯科等其他城市,也普遍存在这样的情形。由于市场相对狭小,报纸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为了在竞争中立足,一些国家的华文媒体采取不正当的手段相互排挤、倾轧,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对于华文媒体整体水平、声誉和竞争力的提高十分不利。要想摆脱这种局面,变小而弱为大而强,华文媒体只有与媒体发展的国际化趋势相适应,走联合经营的道路,通过资本市场的运作,通过祖籍国(新加坡等华人已成为当地属民的例外)的扶助与支持形成集团优势,彼此间互助互利、共享资源,打造一两个华文媒体的“航母”。只有这样,华文媒体才能走出狭小的区域,走向世界,成为国际化的媒体。 参考文献: 王士谷著:《海外华文新闻史研究》,新华出版社,1998年。 程曼丽著:《海外华文传媒研究》,新华出版社,2001年。 中国新闻社主编:《面对新世纪的海外华文媒体——首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论文集》,香港中国新闻出版社,2001年。 中国新闻社主编:《送你一条中国结——第二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论文集》,香港中国新闻出版社,2003年。 《世界华文传媒年鉴》,世界华文传媒年鉴社,2003年。 周南京著:《华侨华人问题概论》,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3年。 上一页 [1] [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