级传播”的特征。政府和媒体出现简单的互动;公众只是单向度接受媒体信息,并开始根据自己的价值判断设置议程。后期,网络论坛和政府开始有了相对间接的互动。总之,此阶段,三者的互动态势呈螺旋式上升状态。
新闻通气会及以后(10月29日~
2010年1月15日)。本着信息公开的原则,10月29日的新闻通气会详细通报了打黑除恶工作的基本情况,并进行网上同步文字直播。政府是真正的还政于民,充分尊重和体现民众的意志,尊重民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以争取民众的支持。通过新闻发布会,协调了政府与公众的关系,树立了政府的形象。政策议程在适宜的时机被设置,为媒介议程和公众影响提供议题,很好地引导了舆论。
就媒介议程而言,国内外各大媒体都积极参加此次新闻发布会,新华网重庆频道还进行了视频现场直播、图片同步发送等,提高了传播效果。
政策议程的巧妙设置,媒介议程迅速扩大其影响力,并在后续报道中将其强化。公众实时接受前两者的信息,网民间广泛参与讨论,形成强大的舆论浪潮。
论坛上发表的观点、意见和建议等,又被媒体所转载或者综合整理包装后进行报道。将其传达到政府,并且又引导公众对新的议题进行热烈讨论,最后形成三者的合力。
由此可见,几乎与通气会同步,政府、媒体与公众的议程互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激烈程度,而且舆论表现得高度一致。
媒介间议程比较:(1)分别对两大新闻网站的全部新闻按每月的报道总量进行统计(2009年8月~2010年1月15日),截至9月中旬,两者报道数量的趋势基本吻合。
随着涉黑案件的陆续审理,新浪的报道数量急增,达到了顶峰,而搜狐的报道出现了一个微小的波动。10月中下旬,围绕着通气会的召开,新浪满足了公众的信息需求后,报道量有所下降,而搜狐持续缓慢增长。到11月中旬两者报道数量的趋势又趋于重合。此后,态势基本一致,均在12月中旬达到新的报道高潮。此时,恰恰是“造假门”闹得沸沸扬扬的时期。(2)将报道主题分为律师、推广打黑、打黑行动、打黑英雄、涉黑人员、审判情况、思考建议、李庄案和其他。新浪和搜狐的相关报道主题的内容基本相同,从数量来看,都对审判情况较关注。综合以上报道数量和主题的分析,本文认为前期两者出现较大差异,主要是由于媒体基于自己的主观价值判断,对形势评估不一的结果。共同话语的形成是与公众议程互动的结果。媒体掌握到舆论大潮的正确方向,相互碰撞后趋于融合,形成舆论共振。同时表明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经济转轨,社会各界都对民主法治的建设表现出极大的关注与热情,体现出法治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3)此外,从新浪的报道来源还可得到,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各月的报道量分别为0、1、93、63、120、38篇和3、8、129、43、111、46篇。很明显,议题最初由传统媒体流入网络媒体。随后,两者的互动愈演愈烈,议程在两者之间来回流动,共同影响公众议程的设置。至于媒体融合以及视频新闻、综述等问题,本文还将进行深入的实证探讨。
媒体与公众的议程互动:(1)“打黑吧”帖子量与新浪报道量的趋势基本相同。但12月中旬以后,公众议程的讨论持续高涨。同期,主题量趋势与媒介议程一致,但对同一主题,回复帖子增多,说明针对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公众希望广泛地进行深入讨论。公众议程最初确实受到政策议程,尤其是媒介议程的影响。但经过几个月的交锋后,公众变得理性,具有自己的判断,对问题的思考进入纵深。(2)梳理内容发现,公众较关注的主题有推广打黑、打黑行动、打黑英雄、涉黑人员、审判阶段、希望处罚、思考建议和其他。相应主题与帖子数分别为52、37、57、45、22、11、114、16篇和450、250、423、171、117、95、557、89篇。可见公众较关心的是“推广打黑”、“打黑英雄”以及由此引发的“思考建议”等,而媒体报道偏重于“审判情况”。这是符合实际情况的,正体现了媒体传递信息的本质。公众了解到相关信息,开始自己思考,发表各自意见,并进行交流。
主题为“重庆打黑思考”,就有38篇回复帖子。它提出“是否意味着政治改革序曲奏响”的思考,并提出建议———“实现民主”。
案件审理阶段(9月中下旬~2010年1月15日)。两大网站对此几乎聚焦于两点:对案件庭审情况的客观报道;围绕“造假门”事件引发的相关报道和思考。对于前者,“客观、真实、公正、全面”的报道是对传媒的本职要求。后者,不仅再次掀起舆论浪潮,还引发了对舆论监督等重要问题的思考。
2009年12月14日,“一起国内罕见的涉黑案件‘律师造假门’被曝光。‘捞人’律师李庄涉嫌伪造证据、妨害作证罪被批准逮捕”。这条新闻是以精确到分的程度播发的,一石激起千层浪,立即引起各方的热议与思考,引起了对律师职业操守、刑辩律师困境等的思索。媒体及时发表政府、专家学者等的观点,引导正确的舆论。
并没有出现让人担心的“媒介审判”,尤其是对这么敏感的话题。政府、媒体与公众再一次形成互动,共同促使案件的审理顺利进行,表现出舆论的进步性。
重大事件中的舆论导向问题
在重大事件中,面对各方的导向需求,尤其是三大主体,舆论引导问题显得至关重要。政府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监督对象,应及时采取措施,保证信息渠道的通畅,尊重公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并努力获得民众的理解与支持。及时公布相关信息或政策措施,掌握话语权,引导主流舆论,实现与公众真正的利益融合。媒体有责任和义务如实、及时地传递信息,引发进而引导正面舆论扮演好桥梁的角色,树立好政府的形象,并使上下情及时交流。作为数量巨大的公众,应在平时提高媒介素养,树立接近与使用媒体的意识。
面对重大事件,不盲从、不恐慌,积极主动地从政府官网、主流媒体等渠道获得信息。只有三者形成良性互动,才能实现信息最优化传播,保障社会的信息需求。从而保证事件朝着民意、民利的方向发展,最终达到建设民主法治、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
注释:
①20世纪40年代在其著的《人类动机理论》中提出该理论,把人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分为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指出它们是逐级发展的。
参考文献:
1.《法制日报》,1997年12月18日。
2.《重庆市打黑除恶专项行动新闻通气会》,http://www.cq.gov.cn/wszb/UserShow.aspx?ID=543.刘亚丽:《需要层次理论与网络心理需求关系探讨》,《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7)。
4.战建华:《中国的政策议程分析———以公众议程为视角》,《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1)。
5.周莹:《新闻发布会:政府传播的重要形式》,《新闻知识》,2004(12)。
6.《2009年9月自主新闻发布会》,http://www.cq.gov.cn/wszb/UserShow.aspx?ID=537.《重庆涉黑嫌犯龚刚模主动向警方检举律师造假》,http://www.sina.com.cn/
上一页 [1] [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