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由5var5VAR论文频道为您收集整理,5VAR论文频道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 孟超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当前在出版业界,大学出版社的活动日益活跃,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是在版权贸易方面,大学出版社的引进理念、出版原则等一直为业界人士所认同。本文通过对大学出版社版权贸易的特点进行分析,解析大学出版社版权贸易兴盛的原因,并提出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以供业界同行参考。 一、大学出版社版权贸易的简要历史回顾及其特点 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出版业开始了对外版权贸易合作。而大学出版社版权贸易自那个时候一直走在版权贸易的前列。无论是在引进和输出的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大学出版社都具有特色。按照中国版权界的通行说法,中国的版权贸易以1995年为分界线,大致分为从侧重输出和侧重引进两个阶段;版权贸易的对象也由以港台为主到以欧美为主。 80年代末期,版权贸易刚刚在国内起步,很多大学出版社看出了合作的广阔前景和巨大商机。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等大学出版社就是在很多出版社还没有任何动作之前,率先与港台和国外的出版社签订版权转让合同。像《汉英对照中国哲学名著选读》和《现代美学体系》、《语言学纲要》等优秀图书被介绍到海外。从那时起到1995年,很多大学出版社的图书都被输出版权。据不完全统计,在1990-1995年期间,大学出版社输出的图书版权占所有输出品种的50%以上。大学出版社在版权输出转让上起到了主力军的作用。从1995年开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经济科学译丛”、“工商管理经典译丛”两套译丛的出版,标志着引进版开始主导中国的版权市场。北京大学出版社引进比尔·盖茨的《未来之路》,在国内也引起很大反响。此后,很多出版社都开始大量引进国外的教科书和学术著作。这项工作被称之为汉译名著的第三次浪潮,给国内高校的教学和科研以及教材的编写带来了新的气象。 综观大学出版社近十几年的发展,版权贸易作为大学出版社重要的“生命线”之一,日趋繁盛,并且呈现出与其他领域出版社迥然不同的特点。 1.引进输出并举,注重版权输出的原创性 我国的版权贸易,从数量和品种看,每年都在大量增加。据有关资料显示,1990年对外版权贸易数量是3000余种,而到了2003年已经猛增到40000种以上。但是出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即引进的数量远远大于输出的数量,造成严重的不平衡。1990年引进和输出的比例为1:1,到了2003年,这个比例已经成为12:1。引进和输出如同版权贸易的两翼,长期严重失调必然会带来种种问题。很多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提出要注重引进输出并举,两翼都要丰满,尤其要注重版权输出,向世界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诚然,不平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解决这样的问题也需要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但出版行业必须肩负起版权输出的首要责任。 与全国出版社整体情况相比,大学出版社的版权引进和输出的数量是相对均衡的。1990年北京地区的大学出版社输出引进的比例为1.5:1,2003年的比例为1:8左右。这主要得益于大学出版社对输出出版物的重视程度较高;同时也和自身出版物的质量较好,符合海外地区的需求有直接的关系。 2.依托大学优势,多样化、高质量地引进输出图书 大学出版社依托大学本身的优势,出版涉猎各个领域的图书,是我国大学出版社的一大特色。我国目前有大学出版社100余家,从地域看,分布在除西藏、宁夏、青海之外的各个省市和自治区;从学科结构看,各类学科齐全,既有理工科,也有文科,既有综合性大学的,也有专科院校的。不同学校构成了各具优势的学术队伍和需求不同的销售市场,为大学出版社的版权贸易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据不完全统计,大学的图书市场占到全国图书销售总额的10%,与此相关联的商机更大。这是世界任何一家出版机构都不会忽视的巨大市场,也是大学出版社版权贸易活跃的重要原因。在输出版权方面,大学出版社也有优势。一些名校的大学教材有的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学术水平,其中不乏获得国内乃至国际大奖的图书,例如北京大学出版社的《中国文学简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佛教哲学要义》等等被介绍到了海外。据了解,海外地区的大专院校也对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有一定的需求。 造成大学出版社版权贸易数量较大的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中国的大学里面人才济济,无论是创作力量还是翻译水平都在我们国家的学术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例如国内最好的政治、经济界学术权威,都是出自大学;国内公认好的汉语学习教材的作者都是来自大学,这为大学出版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出版资源。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一般来说有较高的档次,能够满足高端层次的需要。以人民大学出版社为例,出版的方立天教授的《中国佛教哲学范畴发展史》,获得了中国图书奖,是佛教哲学领域里的权威之作;成思危先生所著的《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数学丛书》也代表了我们国家这一领域的最高水平。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的学习汉语图书等等都具有较高的档次,在海外也有市场。同时大学出版社所引进的图书也是代表了所引进领域的最高学术成果,例如人民大学出版社成功引进的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先生所著的《经济学》,就被公认为是西方最具权威的经济学著作,这部著作被引进中国后,同样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为中国经济领域提供了最新的西方研究成果和方式。
3.培养版权人才,成立专业化版权贸易部门 中国大学出版社的版权贸易之所以活跃,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在各个大学出版社里,有一批懂得外语、了解专业知识、熟悉国际版权贸易流程并有事业心的专门版权管理人员。早在80年代末期,中国的版权贸易刚刚起步的时候,很多大学出版社就指派专人负责此事,有的还成立了专门的机构。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100余家大学出版社里,此项业务有专职负责的占到总数的40%左右,远远高于一般出版社的比例。 二、大学出版社版权贸易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开展版权贸易的目的是什么?除了经济利益的考虑之外,最主要的还是要把提高我们国家的教学科研水平、传播进步文化作为根本目标。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各类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都要贯彻发展先进文化的要求,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在出版行业的版权引进方面也要遵循这样的原则,充分认识对外版权贸易不是可有可无的,更不能放任自流,只想赚到几个钱,有一定的经济收入了事。要把对外版权贸易提到大局意识和责任使命感的高度思考问题才能把握全局,做好工作。 1.认清版权市场形势,做理智贸易和常规贸易 前文已述,我们国家的版权贸易经历了以输出为主到以引进为主的转变。从时间上说,以引进为主大体开始于1995年,到现在差不多已有十年的时间,而且这种情况还在继续。根据最新的统计资料显示,2003年我们国家的版权贸易逆差大体维持在12:1的水平,而且这种逆差还在不断地扩大。随着中国出版业改革的不断深化,版权工作的日趋完善,出版社特别是大学出版社的版权工作必须朝理智贸易和常规贸易方向发展。 在版权贸易开展之初,在引进版权方面,有一种不太理智的做法,“捡到篮子里的都是菜”、“外来的和尚会念经”等想法充斥在国内出版者的头脑中,以为海外的版权拿到国内,都可以好销。前几年影印版图书泛滥图书市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大量相同题材图书的引进,不仅造成市场在销品种雷同,让读者无所适从,而且翻译资源紧缺、出版合同条件苛刻等问题给出版社履约带来巨大的压力,从而给图书市场带来负面影响,给出版社自身也带来了不好的影响。 很多出版社已经看出了这个问题,在朝着理智贸易的方向转变,优化引进版图书的选题,充分论证, [1] [2]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