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市场。版权贸易说到底还是贸易的一种,既然是贸易,就要遵循贸易的客观规律,不能凭感觉、靠直觉。另外,版权贸易在国外已经有了几百年的历史,已经成了出版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就是出版社一种常规性的工作。我们大学出版社的出版内容很多,范围很广,版权贸易也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我们应该把它放在一个适当的位置,作为图书出版的一个必要的组成部分,而不是大部分或者全部。 2.根据各社的学科优势,做有特色的版权贸易 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中国的大学出版社已经发展成为中国出版界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许多大学出版社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有些成为综合性的出版社,有些以文科见长,有的则以理工科为主要特色。还有一些专科突出的大学出版社,例如外语、医学、计算机和对外汉语、新闻和法律等等。今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大学各个出版社要得到长足的发展,也必须走特色道路,或是大而全,或是小而特,要有自己的特点。同样,在版权贸易中也要根据本社的特点,和本社的出版特色相呼应。这样无论在合作伙伴的选择、选题的确定、编辑出版、市场营销等等方面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切忌不顾本社的特色,不看专业特点,只是盲目跟风炒作市场上的热销图书,无序扩大出版领域。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形,市场上每每出现一本比较畅销的引进版图书,其后总会尾随着若干类似选题的图书,其中大部分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并不符合自身的品位,甚至是对自身品牌的背弃。姑且不说炒冷饭不会带来太大的经济效益,仅就背弃自身品牌而言,就会失去读者,失去市场的认同。可喜的是很多出版社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做出了自己的版权贸易特色。 3.依托大学人才优势,储备发展的后备力量 大学不仅有高水平的作者,还有又懂专业又精通外语的专业人才,加之,高校老师和国外的大专院校、科研机构有着频繁的学术交流和学者互访,便于获取最新的学术资讯,掌握最前沿的学术动态。大学出版社与大学教师有着天然的血脉联系,更有利于联系学校教师,捕捉最新信息,大力挖掘这一有利资源。同时,大学更是一个广阔的教材销售市场,在一流院校中外版教材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这些都是大学出版社经营引进版图书的得天独厚的条件。转载自 WWw.qiqi8.cn 778论文在线 以原创性、专业性、本土历史文化特色为卖点的版权输出更离不开学术水平高、声望大的专家、学者,而在我国,大学恰恰是很多学科建设的重镇。因此,大学出版社也在这方面占了先机。如清华社、北大社的高端专业类、历史文化类教材在国际都有很好的市场。 4.继续培养一批学术能力和业务能力兼备的版权贸易人才 版权贸易是以知识产品的使用权转移为交易对象的特殊贸易活动,对从业者有较高的素质要求。一是学术能力,在浩如烟海的出版物中甄别出那些最有价值、最有市场的出版物,引进国内,而做外向型选题更需要较高的学术造诣;二是业务能力,包括良好的外语水平、良好的人脉关系和沟通能力、熟悉版权贸易规则、丰富的国内和国际版权市场经验等。 大学出版社的版权贸易人才队伍已初具规模,但与国外的出版社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还要采取措施解决一些制约人才发展的“瓶颈”问题,如维持业务人员的稳定、专业人才的培训工程、职称评定、选题开发权限等。 最后,我认为,国外出版机构在对我国版权贸易中的一些新动向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近年来,我国出版业持续增长,虽然也蕴含着潜在的危机,但是与世界其他国家出版业库存惊人、出版大崩溃、持续低迷的情况相比,中国无疑是国外出版机构渴慕的一片乐土。加之,经济处于发展期的中国社会对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和人文社科知识的饥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与之相伴的就是一浪高过一浪的引进版高潮,以及国外出版机构一天胜似一天的牟利野心。国外出版机构利用我国出版社购买版权心切的心理和同业间的恶性竞争,不断提高价码,并觊觎版税收入以外的出版发行利润。 针对以上情况,国内出版社在版权贸易中要保持冷静的头脑,认真做好市场调研和赢利点核算工作,并对图书的社会效益进行认真审核,在对国外出版机构的谈判中要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另外,各专业出版机构建立相应的维权版权联盟,也应该早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以便互通信息,对外一致维权。大学出版社很早就成立了大学版协,但是如何使之实体化,在一致对外方面起到更大的作用,仍是有待研讨的问题
[align='center'] [/align] 上一页 [1] [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