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 |
|||
|
|||
按字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
按声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 数字 | 符号 |
|
![]() |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 → 论文中心 → 文史哲学论文 → 文评史评 |
|
|||||
假设句的语义特征 | |||||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2-06-21 20:44:55 点击数:[] ![]() |
|||||
实的陈述(叙述句)或状态的说明(描写句),而是对于事理的论断(论断句)。在论断句中往往需要对事件进行指称,因而论断句中前件的VP大多具有指称性。 假设句的另一个语义特征是论断性。根据句子的表述功能,可以把句子分为叙事句、描写句和论断句等几种类型。叙事句叙述事物的动作或变化。描写句描述事物的情状。论断句说明事物的属性或事物之间的关系。论断句一般不用于陈述事实,而用于表示认识的结果。论断句还可以分为两类,即论述句和判断句。论述句用于论述和说明各种关系,如假设、条件、转折、目的、因果等等。通行语法体系中所谓的复句除表示并列、承接、和选择、递进关系的一部分可以归入叙述句和描写句之外,其余绝大多数都可以归入论述句的范畴。假设句是论述句中的一类,具有很强的论断性。假设句从不用于描述事实,只用于论述和判断。 注释: ①本文认为,假设句的语义特征是古今一律的,因此所用例证既有古代汉语之例,也现代汉语之例。现代汉语例证均来自于北京大学CCL语料库,不一一标明出处。古汉语例证书名一般用简称:《尚书》(书)、《左传》(左)、《论语》(论)、《孟子》(孟)、((国语》(国)、《荀子》(荀)、《韩非子》(韩)、《红楼梦》(红)、《醒世姻缘传>(醒)《:三侠五义》(三)、《二刻拍案惊奇》(二)。 ②此据朱德熙(1988)。用名词化形式表示假设,除汉语之外,还可以在科因耐希腊语( Koin e Greek)和许多汉藏语里找到例证。 ③“筑室反耕”是古人围师久留之法,此句意为:若筑室反耕,则宋必听命。 ④这里的“毋”包括了“勿”。引者注。着重号原文所有,照录。 ⑤据本文的研究(参见第二章第一节),汉语假设句的条件分句在商代是以用“勿”(或“勿”的另一种书写形式“弓”)为常的,极少例外。这也可以作为条件分句指称化的一个旁证. ⑥本文对于句型的划分参照李佐丰(2005)。 参考文献: 曹逢甫.主题在汉语中的功能研究一一迈向语段分析的第一步[M].谢天蔚译.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 江蓝生,跨层非短语结构“的话”的词汇化[J].中国语文,2004 (5). 李佐丰.古代汉语语法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王力.中国现代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向熹,简明汉语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朱德熙.关于先秦汉语里名词的动词性问题[J].中国语文,1988 (2).
Tags: |
提供人:佚名 |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
![]() |
5VAR论文频道 |
![]() |
5VAR论文频道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新闻 | ||
|
|
![]() |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