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文史哲学论文文评史评
   试论网络时代的文化全球化      ★★★ 【字体: 】  
试论网络时代的文化全球化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2-06-21 20:44:13   点击数:[]    

球文化传通的潮流无可抗拒。

据此看来,任何地域性的文化最初是受到地理环境的保护。作为天然屏障,高山大河可以将一种文化长期封闭于某个区域之内而免受其他文化的侵袭。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化的传播技术逐渐打破了各种文化在地理上的分割状态,特别是卫星电视几乎完全克服了跨文化传通的时空障碍,使不同民族国家问的文化交流空前活跃起来。然而由于传统大众媒介的运作受到国家权力阶层的严格管理,故它们在突破了地理意义上的国界之后,仍被局限在传播控制的国界之内。而时至今日,互联网终于摆脱了这些人为束缚,得以跨越自然和社会的双重藩篱,由此将文化全球化的历史进程推向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三、媒介强势导致文化全球化出现“西化”倾向

由于当前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与传播技术因素密切相关,因此发达国家凭借其经济和科技实力构建媒介强势来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渗透这一在卫星电视时代就已十分显著的现象,势必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而变得更加突出。众所周知,美国是互联网的发源地,其先天的技术优势使自身享有多项网络特权——除“美国信息交换标准代码”(ASCII)被公认为国际通用代码外,英语更是获得了极大的传播空问,以至于几乎成为计算机语言的代名词。事实上,由于语言是人类的生存方式和思维形态的表征,故英语在互联网上的大行其道,显然意味着美国乃至整个西方世界的文化在以互联网为媒介的全球文化传通中取得了优势地位。正如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科普夫所说:“美国信息时代外交政策的核心目标应当是取得世界信息流动战的胜利,主导整个媒体,如英国当年控制海洋一样。……必须承认,美国的音乐电影电视与软件已然遍及全球,它们影响着几乎所有国家的审美观、日常生活与思想。”

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曾经有言:“19世纪期间,西方的实力使得非西方社会越来越难以坚持,而且最终不可能坚持纯粹的排斥主义战略。20世纪交通和通讯的改善以及全球范围的相互依赖,极大地提高了排斥的代价。除了一些想要维持基本生计的小而孤立的农村社区外,在一个现代性开始占压倒优势和高度相互依赖的世界里,完全拒绝现代化和西方化几乎是不可能的。”不可否认,自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国家在经济和科技方面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不仅率先实现了现代化,并且先人为主地确立了现代化的基本模式。尽管这一模式带有浓厚的西方色彩,但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它毕竟是唯一可资借鉴的范例,因此要现实现代化,就必须向西方学习、从西方引进——这就是亨廷顿之所以将“现代化”与“西方化”并提的原因。同理,全球化也是从西方发端的,其历史和现状都说明西方发达国家在这一进程之中处于主导地位。至少到目前为止,全球化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西方化”,而网络时代的文化全球化在很大程度上也表现为以美国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和蔓延。

四、全球文化的沟通与整合是网络时代文化全球化的趋势所在

尽管全球文化传通不平等的现实暂时难以扭转,但从长远来看,它终究不会成为一种定格。随着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的进一步普及,随着世界各国越来越多地参与到互联网的建设和利用中来,我们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基于网络传播的文化全球化进程必将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新面貌。之所以能够作出这一判断,是因为作为一种全新的大众媒介,互联网在很多方面都超越了传统媒介的局限,其卓越的媒介特性已经暗示出了文化全球化的某些可能的发展方向。

一方面,互联网与多媒体技术密不可分。美国传播学家尼葛洛庞帝认为,“多媒体”意味着“它必须能从一种媒介流动到另一种媒介;它必须能以不同的方式述说同一件事情;它必须能触动各种不同的人类感官经验”。按照这个标准,诸如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大众媒介都不具有媒体综合的可能性,而只能固守某种传播方式,各行其道,互不相干。在这种情况下,民族国家在媒介选择上便会受到很大制约,无法随心所欲地运用一种适合自身文化特点的传播方式进行对外交流。而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互联网终于打破了传统媒介间的隔阂,将口语媒介、文字媒介、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融为一体,为信息传播和文化交流提供了丰富的形式和广阔的途径。可以认为,互联网在信息处理与传送上的这种多样复合性为民族国家更为便捷有效地对外宣传自己的本土文化提供了契机,使得它们可以根据本国的实行情况选择不同的方式参与全球文化传通,扬长避短,充分展示民族文化的魅力。

另一方面,如果说信息处理与传送的多样复合性是多媒体技术所赋予互联网的,那么互联网自身的自主性和开放性则是其与生俱来的固有特性,而这些特性对于全球文化传通的影响似将更为深刻和显著。首先,互联网是世界上最大的分布式计算机网络的集合,而这一庞大网络系统的内部却并不存在一个中心,没有人控制它,也没有一个专门机构对它负责。如果说互联网有所归属的话,那么遍布于世界各地的网络用户都是它的主人。互联网的这种特性打破了大众媒介为少数人所垄断的格局,使公众都可以直接参与媒介生产与信息传播。这种媒介条件下的全球文化传通在一定程度上将不再单以官方形式进行,民间的文化交流将变得空前活跃,从而可以削弱官方操纵大众媒介进行对外文化交流所带有的功利目的和意识形态色彩。其次,互联网具有面向一切公众开放的属性,没有哪一种信息可以用一种排斥性的方式对其他信息加以限制,也没有哪一种文化可以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虽然目前互联网被染上了西方文化的色彩,但这并不妨碍其他文化的存在与发展。无论西方文化还是东方文化、大国文化还是小国文化、现代文化还是传统文化,在互联网上都拥有各自相对独立的数据库和访问形式,而各种数据库之间也没有主次之分、高低之别。同时,由于互联网在贮存信息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超大容量,因此它为每一种文化所提供的发展空间都足够深广,不可能因为某一种文化占据较大空间而压缩其他文化的地盘。此外,互联网还具有很强的并行能力,允许在同一时间对同一数据库进行同主题的多用户访问——从文化意义上看,这实际上意味着原本属于个别文化区域的信息资源转变为了全体文化区域所共有的信息资源,从而使民族国家的本土文化能以最为快捷的方式展现在世界面前,成为一种具有开放形式的显性文化。可以说,由于互联网具有传统媒介无法比拟的独特优势,它在实现不同文化的资源共享与平等对话方面显示出了巨大潜力。随着多媒体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延展与普及,民族国家将在今后的全球文化传通中拥有更多的发展机遇,而文化全球化呈现西化倾向的旧有格局也终将被全球文化沟通与整合的新趋势所取代。

“文化一旦产生,它就必须要交流”。但当异质文化相互交流时,各种矛盾和冲突也会随之而来。对此,求同存异乃是一种科学的态度。如果说在传统大众媒介时代,实现文化间的多元对话是不切实际的奢求,那么由于互联网上“并育而不相害”、“并行而不相悖”的文化生存法则恰好体现了文化发展所应具有的开放性、平等性和包融性原则,因此它将促使网络时代的各国文化日益走向沟通与整合,在保存各自传统特点的前提下互通有无、共同发展,达成各种区域文化资源的全球共享,从而最终实现“和而不同”(即多样性的统一)的世界文化新格局——这正是我们所认同的文化全球化的真正意义所在。

    

上一页  [1] [2]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论张之洞调整中日俄三角关系的外交主张

  • 下一篇文章:龙文化的历史职能、精神底蕴和重要使命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试论网络时代的文化全球化”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试论网络时代的文化全球化”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话语标记的意义及其功能
  • ››颜师古《汉书注》训诂术语“某,亦...
  • ››方位成分语义指向分析
  • ››假设句的语义特征
  • ››“虹”与《彩虹几度》
  • ››梁宗岱与瓦莱里的纯诗理论比较
  • ››论王蒙的《红楼梦》研究对文学批评...
  • ››张恨水笔下的重庆形象
  • ››陈铨研究综述
  • ››奇幻文学的叙事时空
  • ››试论网络会计对传统会计的影响及发...
  • ››试论网络时代的文化全球化
  • ››试论网络金融的特征与风险防范
  • ››试论网络开发西部农村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