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就是“地势饶食,元饥馑之患”(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因此,无论是在春秋还是战同时期,楚国都是富强繁荣的大国之一,“荆有云梦,犀兕麇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遥为天下富”(《墨子.公输》)。至今长江中下游各地,仍被誉为鱼米之乡。楚由“族”发展为“国”,罔由小发展到大,历经800多年。曾被中原人称作是“荆蛮”、“南蛮”的楚国处于一个“有江汉川泽山林之饶”(《汉书·地理志》)的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之中,并在社会风俗、思想传统与生活习惯等方面都不曾像中原地区那样“经过严格的‘礼’的教化”,而是都要比中原地区“较为浓厚地保存了原始氏族社会的许多传统”。跟同期中原各国比,楚国大量继承了氏族社会的风习,受宗法制度和礼教观念的束缚较少,显得比较宽容和开明。这种状况在政治制度上业得到了体现。张正明先生考证,楚国的的政治体,其前期有着浓厚的原始社会组织的痕迹,后来发展为农奴制为主体的政治体,这与同期中原地区的奴隶制国家有一定的区别,在文化心理上也因而表现出更富有自由的想象和激越的情感,从而成为神秘巫祀文化发展的沃土。 荆楚繁茂的丛林、纵横的江河、广袤的原野以及多民族杂处的神秘的生态环境,孕育出楚地先民崇尚自然、敬畏鬼神的传统意念。楚人信鬼、崇巫、好祀,他们生活在充满神奇传说的地方,飞翔的大凤、熊熊烈火都是崇拜的对象,楚人的精神就来自这原始的冲动、神奇世界带来的原动力。楚先民“民神杂糅,家为巫史”(《国语.楚语》),《列子·说符》中云:“楚人鬼”;《汉书·地理志》记载,在楚国,从宫廷到民间,历来“信巫鬼,重淫祀”。王逸在《九歌序》中也说过:“昔楚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在《楚辞》那里,我们更能看到一个与巫风关系密切的神话世界。屈原作品《九歌》中保留着对自然多神祟拜的遗迹,《离骚》等作品中,也能够看到其对远古神话传说的大量承袭和运用。在民间,古来荆楚卜居建宅,均要“前门植桑,后苑种竹”;生儿育女,历来互馈“竹米”;寿诞生辰,必要种树、“放生”;行事动辄求神问卜。还有流传千年不衰的跳丧舞等,无不蕴涵着对鬼神的敬畏。就像元稹的诗中所描述的:“楚俗不事事,巫风事妖神。”(元稹:《赛神》)楚人尚鬼、崇巫、淫祀、好b,虽有迷信落后的一面,但生活中的这种浓烈的神秘气息,不仅形成了楚人思想和行动上的特立独行,同时也体现了楚人达观的一面。其中.既蕴含着人们宽厚善良的本性,也为楚人在兴邦建国的艰难历程中提供了乐观的精神力量。 南方相对优越的自然环境和自由随意的烈烈巫风,使得楚人遇事能随遇而安,听天由命。所以楚国的狂人接舆才会说出“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这样乐观积极的话。对此,梁启超的认识最为深刻,他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说道:“北地苦寒硗瘠,谋生不易,其民族销磨精神日力以奔走衣食、维持社会,犹恐不给,无馀欲以驰骛于玄妙之哲理,故其学术思想,常务实际,切人事,贵力行,重经验,而修身齐家治国利群之道术,最发达焉。……南地则反是。其气候和,其土地饶,其谋生易,其民族不必惟一身一家之饱暖是忧,故常达观于世界。初而轻世,既而玩世,继而厌世。不屑屑于实际,故不重礼法;不拘拘于经验,故不崇先王这“达观”二字确实道出了楚人的文化心理。楚地少有中原诸子那样的逻辑严密的抽象说理文章,即使像《老子》《庄子》这样的哲学著作,也焕发着诗化的形象的光辉。在最能体现楚文化思想的老庄学说中,处处闪烁着达观的精神力量。在面对强大的自然力量和对鬼神的顶礼膜拜的同时,楚人形成了独特的人生哲学。由于从柔弱中来,楚人创造出一套柔弱胜刚强的哲学,如鬻子日:“欲刚必以柔守之,欲强必以弱保之。积于柔必刚,积于弱必强。”(《老子·三十/嶂》)置之死地而后生,从绝望中寻找和相信希望,正是楚人乐观精神的写照。在庄子看来,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由“气”构成的。人也不例外,“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正因为他执著于这样一种“通天下一气”的观念,自然就对死亡抱着一种十分浪漫达观的态度。“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古往今来,有几个人能做到像庄子这样旷达?他的人生观,是“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庄子.人间世》)。在湖北长阳、五峰至今仍然因袭着为亡灵“击灵鼓、唱歌、跳舞”的跳丧习俗,更体现了楚人喜欢率性而为、达观向上的秉性。就像今天湖北籍作家池莉在作品中形容的——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要活好! 总之,在一般人看来,所谓的历史,只有到史书或博物馆里去查寻,才能触摸到远古的气息。长江流域孕育出的古老文化——楚文化始终保持着自身强烈的特征,与中原文化有显著区别。楚文化的物质文明大多虽已消逝在历史的灰烬之中,然而,对于那些记录着人们生活方式和,l2,灵节律的文化心理,却只要一踏上这片神秘的土地就会发现。许多千年前的文化习俗,至今仍然以顽强的生命力闪耀在我们生活当中,这就是文化一t2,理的魅力,这就是楚风楚俗的神秘奇诡之处。这些积淀的文化心理,仍然顽强地保存在湖北人身上,体现出楚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上一页 [1] [2] [3]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