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指传达情意的巧妙而合适的艺术手段,以及由此 而造成的具有动人力量的文学形态。经过这样的理解, 传统的“缘情绮靡”说当可获得其新的时代内涵,不仅能 用以会通古今文学,甚且好拿来同西方文论中的某些观 念(如苏珊·朗格的“情感符号”说)开展对话与交流,而 大文学史之“大”,便也会在这古今中外不同文学体制、 精神的碰撞和融会中逐渐生成. 注释: ① 按文学之名,始见于《论语·先进》中的“文学:子游、 子夏”,刑《论语疏》释“文学”为“文章博学”,并不 确切。二人不以“文章”著称,孔门传授中亦无“文 章”之目。“博学”庶几近之,但非一般意义上的博 闻强记,乃特指文化典籍与文化思想的承传,近于 后人所谓的“学统”。两汉时期称“文学”亦复如此. 至刘宋立“文学”一科,始有文章之学的含义,但也 不同于近世的文学创作. ② 据《文心雕龙·总术》所云,“无韵者笔”、“有韵者文” 乃当时常言,不过所谓的“韵”不光指押韵,还包括 声律、对偶等因素在内,故“文笔”之辨实际反映出 骈体文章兴起后的骈散之争,并不能等同于纯文学 与杂文学的区分. 参考文献: [1] 大文学史观丛书(总序)[M].现代出版社,1990. [2] 先秦大文学史·导论·后记[M].长春:吉林大学出 版社,1993. [3]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O].记孔子语. [4] 纪昀.云林诗钞序[A].纪文达公遗集(卷九)[O]. 清嘉庆刻本. [5] 萧纲.诫当阳公大心书[A].艺文类聚(卷二三) [O].中华书局本. [6] 李善注.文选(卷一七)[O].中华书局,1974影印 本. [7] 中国纯文学史纲·编者例言[M].北平著者书店, 1935.1. [8] 胡适文存(第1集第1卷)[M].上海:上海亚东图 书馆,1921.
上一页 [1] [2] [3]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