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文史哲学论文文评史评
   杂文学、纯文学、大文学及其他-中国文学传统中的“文学性”问题探源      ★★★ 【字体: 】  
杂文学、纯文学、大文学及其他-中国文学传统中的“文学性”问题探源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2-06-21 20:44:04   点击数:[]    

,是指传达情意的巧妙而合适的艺术手段,以及由此 而造成的具有动人力量的文学形态。经过这样的理解, 传统的“缘情绮靡”说当可获得其新的时代内涵,不仅能 用以会通古今文学,甚且好拿来同西方文论中的某些观 念(如苏珊·朗格的“情感符号”说)开展对话与交流,而 大文学史之“大”,便也会在这古今中外不同文学体制、 精神的碰撞和融会中逐渐生成.
    注释: ① 按文学之名,始见于《论语·先进》中的“文学:子游、 子夏”,刑《论语疏》释“文学”为“文章博学”,并不 确切。二人不以“文章”著称,孔门传授中亦无“文 章”之目。“博学”庶几近之,但非一般意义上的博 闻强记,乃特指文化典籍与文化思想的承传,近于 后人所谓的“学统”。两汉时期称“文学”亦复如此.
    至刘宋立“文学”一科,始有文章之学的含义,但也 不同于近世的文学创作.
    ② 据《文心雕龙·总术》所云,“无韵者笔”、“有韵者文” 乃当时常言,不过所谓的“韵”不光指押韵,还包括 声律、对偶等因素在内,故“文笔”之辨实际反映出 骈体文章兴起后的骈散之争,并不能等同于纯文学 与杂文学的区分.
    参考文献: [1] 大文学史观丛书(总序)[M].现代出版社,1990.
    [2] 先秦大文学史·导论·后记[M].长春:吉林大学出 版社,1993.
    [3]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O].记孔子语.
    [4] 纪昀.云林诗钞序[A].纪文达公遗集(卷九)[O].
    清嘉庆刻本.
    [5] 萧纲.诫当阳公大心书[A].艺文类聚(卷二三) [O].中华书局本.
    [6] 李善注.文选(卷一七)[O].中华书局,1974影印 本.
    [7] 中国纯文学史纲·编者例言[M].北平著者书店, 1935.1.
    [8] 胡适文存(第1集第1卷)[M].上海:上海亚东图 书馆,1921.

上一页  [1] [2] [3]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释义学的比较文学-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的学科界限及比较文学学科定位

  • 下一篇文章:楚人文化心理论略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杂文学、纯文学、大文学及其他-中国文学传统中的“文学性”问题探源”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杂文学、纯文学、大文学及其他-中国文学传统中的“文学性”问题探源”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话语标记的意义及其功能
  • ››颜师古《汉书注》训诂术语“某,亦...
  • ››方位成分语义指向分析
  • ››假设句的语义特征
  • ››“虹”与《彩虹几度》
  • ››梁宗岱与瓦莱里的纯诗理论比较
  • ››论王蒙的《红楼梦》研究对文学批评...
  • ››张恨水笔下的重庆形象
  • ››陈铨研究综述
  • ››奇幻文学的叙事时空
  • ››杂文学、纯文学、大文学及其他-中国...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