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文史哲学论文中国文明史
   意识形态的诱惑      ★★★ 【字体: 】  
意识形态的诱惑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4 11:36:26   点击数:[]    

[本篇论文由上帝论文网为您收集整理,上帝论文网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
英国小说是个女人味很重的体裁,尤以18、19世纪为甚。这表现于几个方面。首先, 许多名篇出自女作家之手(如克拉拉·里夫、安·拉德克利夫、简·奥斯丁、玛丽·雪 莱和布朗特姐妹等都是英国小说史上的里程碑);其次,这段时期小说的读者中女性所 占的比重非常可观;第三,18、19世纪小说的内容也多牵涉女性主题,大抵不出爱情婚 嫁这一范围,且多数作品的主角是女性。一些小说索性用女主人公的名字作为标题,如 《摩尔·弗兰德斯》、《帕美拉》、《克拉丽莎》等。据批评家依恩·瓦特的研究,小 说这一文学形式在该国的兴起本身就与18世纪妇女地位的改变密不可分。(注:参见Ian  Watt:The Rise of the Novel:Studies in Defoe,Richardson and Fielding(Berkeley and Los Angeles:UCP,1957),45-49,151-152,139-141,141-144,48,161,170, 151-154,137,166,216,222,219,218,137页。)这个时期女性的社会地位有较大上升,其 最直接、最重要的后果便是英国从此有了婚姻自由。爱情婚姻是文学永恒的主题,这个 时期的作品自然而然地开始注意对男女微妙复杂的感情关系的描述。(注:参见IanWatt:The Rise of the Novel:Studies in Defoe,Richardson and Fielding(Berkeley  and Los Angeles:UCP,1957),45-49,151-152,139-141,141-144,48,161,170,151-154, 137,166,216,222,219,218,137页。)而无论以深度或广度言,这种描述显然非小说不能 胜任。
  小说的流行尽管得益于妇女地位的上升,但同时也反映并加深了18、19世纪英国妇女 仍相对卑微的社会地位。“反映”显而易见,“加深”则需要一个前提:即文学作品对 社会现实的干预作用。法国批评家福柯有关知识与权力的论述为这个前提提供了理论依 据。福柯认为,知识的制度化是权力的工具和载体。主导一个社会的各种力量以及其间 的关系都体现在各类知识中间,知识甚至是这种力量关系的结晶。知识又由各种出版物 和媒体传播到个人,影响他们的观点,左右他们的行为。所以,人们对书籍和各种媒体 产品的消费是社会权力中心辐射其力量、左右人们言行的重要方式。(注:参见Michele  Foucault:The History of Sexuality,Vol.1(New York:Pantheon Books,1978)。这一 论点也与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反作用于物质一论不谋而合。)福柯的理论激励了一大批 评论家,其中最引人注目者当推批评家萨伊德。萨氏对欧洲东方学的研究表明,西方诸 强对东方最近几个世纪以来的征服同其在文化领域中对东方世界的表述相辅相成。(注 :参见Edward Said:Orientalism,lst ed.(New York:Pantheon Books,1978)。)在晚期 资本主义,经济与政治逐渐融合,生产手段和文化表述手段也日渐统一,这种条件尤其 有利于上述“互惠”关系的存在。当今的美国娱乐业(尤其是好莱坞)是文化、经济与意 识形态融为一体的最佳代表。制片商、电视网、报纸和大银行互相渗透,逐渐演变成一 个庞大的文化产业,其职能包罗从表演、制作、发行到播放渠道的整个过程。可以想见 ,这一产业的政治经济影响力辐射到远在文化娱乐之外的各个领域。我们所处的具有浓 重后现代色彩的时代,政经力量的施展己不再仅仅(或主要)依赖于对生产方式的控制, 而更多地通过对表述手段——“代码”——的控制来实现,因此上述一体化也在所难免 。(注:参见Craig Owens:Beyond Recognition:Representation,Power and Culture,ed.Scot Bryson,
Barbara Kruger,Lynne Tillman and Jane Weinstock,(Berkeley:UCP ,1992),260页。)通俗点讲,一个政治经济领域财大气粗的人必须同时是在象征层面能 呼风唤雨的人,亦即拥有文化表述手段,反之亦然。颇有意思的是,文化的这一后现代 特征早在18世纪英国小说家里查逊身上便初露端倪。被许多人尊为英国小说之父的里查 逊还是一个成功商人(英国有名的印刷商),并常自我标榜为清教伦理的道德卫士。写作 对于里查逊可谓经济、政治、意识形态一举三得。出版小说不仅给他带来丰厚的经济收 入,同时也是这位虔诚的清教徒传播其宗教理念的主要手段。
  福柯和萨伊德有关文化表述与权力的理论于小说同样适用。当然,小说对现实的影响 有其独特的机制与形式。同电影一样,小说有其他文化形式无法比拟的照明(illuminate)现实的能力。这种照明是文学干预现实的主要渠道,因为权力(power)运作 的一个基本条件是可视性。在《约束与惩罚》一书中,福柯通过监狱建筑的可视性对改 造犯人所起的作用一例,十分形象地证明了可见性(visibility)对于权力作用之重要。 (注:Michele Foucault,Discipline and Punish:The Birth of the Prison,tans.Alan Sheridan(New York:Vintage Books,1979).)需要指出的是,可见性未必等同于视 觉意义上的“看得见”,它同样可用于抽象意义;如小说和电影对于现实生活的描述便 是为读者观众“照亮”了社会现实,尤其是其中各类社会关系以及读者和观众自身所处 的位置。换言之,文学和电影让人们看清了他们自己是什么人。作品的照明把我们每个 人象征性地纳入我们所处的社会关系网中,并赋予特定的社会角色。此处所说的“象征 性”指的是法国心理分析学家拉康(Jacques Lacan)所称的“象征秩序”(SymbolicOrder),(注:拉康把人的主体分为“想象秩序”(imaginary order)和“象征秩序”两 部分。)内容包括语言、文字和法律等具有约(规)定性的系统。文学艺术将读者观众带 入这类象征秩序中,使其意识到并接受自己的社会角色。同时,小说还通过其“照明” 效应把我们每个人置于社会的共同监督之下,在阅读与欣赏过程中对读者和观众的行为 产生鼓励或抑制作用。有的理论家认为,文学、媒体甚至包括公路边的广告牌都可能是 社会监视的形式——倒不是因为它们“看”到了我们,而是因为我们从中看到了我们自 己,我们的投影。法国后现代学者让·波得里亚的比喻十分生动:
  事实上这些广告牌能如“监视电视”一样好(或者说一样坏)地观察、监督你。这种电 视看着你,你看着里头混杂于人群中的自己。就在观察这一瞬间,这电视成了一面不涂 银的镜子。这个游戏通过“分身法”把整个世界包裹在其中。(注:Jean Baudrillard, Simulacra and Simulation,trans.Sheila Faria Glaser(Ann Arbor:University ofMichigan Press,1981),p.76.)
  值得注意的是,文学与媒体的监视因带来可见性、透明度而具有潜在的诱惑力。青少 年追随影视明星,模仿其服饰打扮言行思想,这是诱惑使然,因为模仿给人以虚幻的快 感,使其满足于被模仿的角色;同时这也是一种抑制,因为它限定了模仿者的选择,成 为规范其行为的途径。这种模仿尤其能使处于社会中下层的人(特别是弱势群体)安于现 状、接受现实,因而是维持社会现有秩序、保证社会安定的有利条件。文学艺术的功能 之一便是为这些人的社会角色添加一些甜味佐料,使之充满诱惑力,易为人们接受。
  对于多数18世纪英国年轻妇女,小说正是这样一面魔镜。由于题材上与女性联系紧密 ,小说在当时拥有大量的女读者群(为中产阶级妇女阅读的主要文学形式),是妇女读者 了解并接受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尤其是有关婚姻恋爱方面的伦理与观念——的主要 渠道,因而也成为当时社会监督年轻妇女言行的“眼睛”。这个时期小说为女性读者塑 造出不少贞洁贤惠的同龄模仿对象,这些形象多因其贤德最终获得丰厚的财富与圆满的 婚姻。后人将此类小说称为“教育文学”,因其不仅为当时的年轻女子提供了行为准则 ,还积极诱使她们接受和遵守这些道德规范。里查逊笔下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战后日本缘何美化侵略历史

  • 下一篇文章:伊拉克战争和战后重建的人文因素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意识形态的诱惑”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意识形态的诱惑”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清代咸丰初年江浙漕粮海运中的路径...
  • ››试论明太祖的佛教政策以及对后代产...
  • ››文本话语与行为规范:西藏宗教人物...
  • ››刘蓉:汉世悲歌——两汉社会的精神风...
  • ››汉代皇帝宗庙祭祖的存在的问题和策...
  • ››东汉《侍廷里父老僤买田约束石券》...
  • ››郑玄三礼学系统构建策略探讨
  • ››关于从《目录学发微》探析余嘉锡目...
  • ››汉代谶纬河洛说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意...
  • ››帛书“九主图残片”的思考探讨
  • ››意识形态:政治无意识
  • ››意识形态的诱惑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