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 否事金的问题做出抉择。高丽仁宗四年(金天会四年,1126 年)三月“辛卯,召百官议事金可否,皆言不可。独李资谦、拓 俊京曰‘:金昔为小国,事辽及我。今既暴兴,灭辽与宋,政修 兵强,日以强大。又与我境壤相接,势不得不事。且以小事 大,先王之道,宜先遣使聘问。’从之”。次月,高丽即“遣郑应 文、李侯如金,称臣上表”。[7][卷15《]金史》载此事谓:天会四年 “六月丙申朔,高丽国王王楷奉表称藩”。在金国强大军事力 量与强硬外交政策的双重压力下,高丽被迫遣使向金上表 称臣,但一直拖延至高丽仁宗七年(金天会七年,1129年)十 一月始进纳誓表。《高丽史》载,是年十一月“丙辰,遣卢令 琚、洪若伊如金进誓表”。至此,金丽之间的主从关系确立, 金“全盘继承辽在韩半岛的宗主国地位”[10]. 金国不仅凭自身实力改变了金丽关系的性质,而且影 响了高丽的对外政策。早在高丽睿宗九年(1114年)九月, “高丽就从辽东京兵马督部署的谍报中,知道阿骨打叛辽的 消息。后来又相继得知女真败辽的讯息,乃于1116年闰正 月,遣使向金贺捷,并于四月主动废除辽天庆年号,改用甲 子纪元。”[11][p.269]史载:高丽睿宗十一年(1116年)夏四月“辛 未,中书门下奏:‘辽为女真所侵,有危亡之势,所禀正朔不 可行。自今公私文字,宜除去‘天庆’年号,但用甲子。’从 之”。[7][卷1“4]从此,在高丽行用了一百二十余年的辽正朔被废 止,宣告了辽丽朝贡体制的终结。”[12][p.90]对宋,高丽除保持一 贯的友好政策外,亦十分谨慎,在形势未明之际,既不过分 亲近,也不刻意疏远。高丽一面频繁遣使如宋请乐延医,一 面又婉拒宋邀其请命于朝的倡议。高丽于睿宗十年(1115年)秋七月,派遣进士金瑞、权适等五人赴太学。宋则于次年 赐高丽大晟乐。宋重和元年(高丽睿宗十三年,1118年)遣医 官杨宗立等至高丽为睿宗王俣医病。宣和五年(高丽仁宗元 年,1123年),高丽睿宗薨,仁宗继位,宋徽宗特亲制诏书、祭 文,遣吏部侍郎路允迪、中书舍人傅墨卿等前往致奠,吊慰, 极尽恩礼。即便如此,高丽对宋邀其请命于朝的建议并无丝 毫兴趣。史载,“路允迪等告王曰‘:……今辽命已绝,可以请 命朝廷’”,对宋人热情的邀请,高丽以“忧制未终而遽求大 典,于义未安,实增惶愧”为由婉拒。[7][卷15]因此,“高丽在宋、 辽、金势力消长之际,与三国都维持著表面友好的关系,以 静待时局的演变”[11][p.270]. 二、宋金丽三国关系与东亚政局 金灭辽后,东亚三国宋、金、高丽再次结成相互制约、相 互影响的三角关系,三国之中任何二国关系的改变都会波 及到第三国,从而影响东亚政治格局的稳定。经过多番较 量,最终由金主导的东亚政治格局得以确立. 天会三年(宋宣和七年,1125年)十月,在金兵的攻击 下,宋军节节败退,宋徽宗仓促间禅位给皇太子赵桓,是为 钦宗。钦宗继位后,面对金强大的军事压力,继续推行联和 高丽的对外战略,遂于靖康元年(1126年)七月派侯章、归中 孚等六十多人出使高丽,要求高丽“率励师众,相为表里,以 行天诛”。[7][卷15]而此时的高丽已经决定事金,并遣使上表,在 金盛宋衰已成定局的情况下,自然不愿再与金为敌,遂以内 外疲弊为由,婉拒宋人夹攻之议。为避免过分刺激宋人,高 丽仍派使节贺钦宗即位,但为宋金战火所阻,留居明州一百 三十日而返. 北宋覆亡之后,钦宗的弟弟康王赵构在江南建立南宋 政权,与金相峙。而这个偏安一隅的新政权在挟灭辽及北宋 之威的金的凌厉攻势下,生存压力更甚。基于此,南宋朝廷 一方面继续密切宋丽之间的关系以增加自存的筹码;另一 方面,采取各种手段离间金丽关系,使金无法全力南下。南 宋建炎元年(1127年),命胡蠡为国信使出使高丽。接着又派 张诜、柳悦、黄师舜赴高丽,刺探女真情报。次年,宋朝廷派 两浙东路副总管杨应诚持节赴高丽,欲假道高丽至金,以迎 徽、钦二帝。但高丽衡量宋金情势和自身处境,再次婉拒宋 廷的要求。自建炎元年(1127年)至绍兴十一年(1141年) 间,宋朝由中央或地方政府派遣到高丽的使节前后计有五 次。[11][p.275]宋廷如此频繁地遣使高丽,与金对宋保持的强大军 事压力关系密切. 随着金对南宋攻势的加强,南宋政权处境愈益艰难,宋 高宗被迫迁都杭州,甚至一度遣散官吏,逃往海中避难。风雨飘摇之中的南宋政权自顾不暇,自然不会热心与高丽交 聘;再则,杨应诚“假道”之议不成,触怒高宗,加之此时金丽 之间的朝贡关系较为密切,这令宋人顾虑重重,担心金假手 高丽刺探宋朝情报,于是在建炎三年(1129年)九月辞却高 丽入贡之请,甚至罢高丽国信使地位,复元丰旧议,地位与 夏同。[13][p.95-96]宋丽关系陷入低潮. 宋金之间战局未定,情势不明,也影响着金丽关系,使 金丽关系看似正常却并不融洽。自天会四年(高丽仁宗四 年,1126年)高丽事金开始,金丽之间聘使不绝,但直至天会 七年(高丽仁宗七年,1129年),在金的一再威逼之下,高丽 始向金进誓表。由于事金非出于自愿,高丽民间时有并记 宋、金年号的现象,如《皇甫让配金氏墓志》有“又于癸丑年 拜郡夫人,是时大宋绍兴三年,大金天会十年也”的记载。甚 至有只记宋年号而不载金年号的现象,如《海东福宁公主赠 谥壮简墓志铭》中曰:“岁在癸丑,乃大宋绍兴二年(应为绍 兴三年,1133年)五月庚辰,以疾卒,享年三十有八”。[11][p.274] 高丽人对金的不臣之心,由此可见一斑。再则,金丽关系的 紧张和猜忌并没有因为高丽向金进献誓表而消除。天会九 年(高丽仁宗九年,1131年),金太宗曾率三万大兵到东京, 高丽西北面兵马使马上向其朝廷报告,认为“其意难测”,高 丽仁宗命台省、知制诰等官员上封事,陈述意见。当时,高丽 派至金东京持礼使书状官崔逢深甚至说:“国家与我壮士千 人,则可入金国,虏其主来献”[7][卷16]。次年金朝改南京路都统 司为东南路都统司,治东京,目的就在于震慑、防范高丽. 金对南宋多年的攻掠并没有灭亡南宋,相反却将金拖 入战争的漩涡,在内外交困之下,金熙宗确立了与宋议和的 政策,并最终通过皇统元年(宋绍兴十一年,1141年)的议 和完成了对宋政策的转变。这样“,整个东亚世界,随着这个 条约的签订而趋稳定”。[11][p.276]高丽见宋金议和,金的东亚盟 主地位已牢不可破,遂于是年“遣礼部侍郎权适、右司谏金 永若如金贺上尊号”。次年,金正式遣使册封高丽仁宗王楷 “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高丽国王”,高丽正式奉行金皇统 年号。[7][卷17]这标志着以高丽对金朝贡为主要内容的金丽宗 藩关系的确立。绍兴十二年(金皇统二年,1142年)之后,宋 金之间保持了近二十年的和平。高丽与金的往来则更为频 繁,而与宋的官方外交关系则断绝。至正隆六年(绍兴三十 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发六十万大军攻宋时,三国关系 再次发生微妙的变化. 面对号称百万的金兵,宋高宗又开始推行“联夷以制 夷”的自保之策,命宣抚司传檄文于契丹、西夏、高丽、渤海 诸国,谕其出兵,共抗金人。[14][卷193]檄文虽未必传到高丽,但 在一定程度上显露了宋主动联和高丽的意愿。不过,在完颜亮兴兵南侵的同时,金国内部发生军事政变,一部分女真贵 族另立皇帝,金国内呈现二主并立的混乱局面。加之契丹趁 机叛变,金丽之间的通路被阻,两国关系遂转为疏淡。与此 同时,宋丽关系有了新的发展。绍兴三十二年(高丽毅宗十 六年,1162年)高丽通过宋商侯林获知宋在对金战争中告捷 及高宗御制完颜亮书图后,通过纲首徐德荣向宋表明欲遣 使贺恢复疆土之意,但为宋拒绝,高丽试图改善宋丽关系的 努力遂告夭折。不久,形势又发生变化,金世宗为了扭转不 利局面,一面与宋讲和;一面重新恢复与高丽的关系。大定 二年(高丽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