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法律论文法学理论
   社会学视野中的后现代社会理论      ★★★ 【字体: 】  
社会学视野中的后现代社会理论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4 13:18:15   点击数:[]    

是一个变形的外部世界和一个虚幻的“非我”。

  三、后现代理论的社会学后果

  后现代放弃了许多现代理论所尊奉的方法,拒斥真理、本质和科学模型的存在,规避现代的科学标准,批判宏大叙事和总体化趋势,把个别出现的反例、不一致性普遍地抽象为一种不确定性、不稳定性、非连续性特征,与历史断裂往来,失去自我身份,消解与现实的距离,其建设性历程是否能够成功以及将会给我们社会和整个世界带来何种后果,却还是一个有待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首先,后现代主义缺乏对主体性和主体的关注,缺乏主体能动性方面的理论,消解了作为主体的人的中心地位,事实上是反人类中心主义的。其所描述的人与历史断裂往来,失去自我身份,精神分裂,缺乏价值体系,缺乏信仰体系,自我呈现零碎化,现实距离感消失,必然会抹杀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以及发展人类本身的所有努力和成果,这种基于对整个人类存在本身的一次彻底否定,这同样否定了后现代社会理论。

  同样,建构社会学理论都是为了认识当今社会发展和人类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解读人性与社会秩序特征,后现代理论的建构和发展显然是越走越远。后现代性本身是社会进步的一个方面,是不断认识和解读现代社会的结果。但是,后现代性完全否认了事物的本质性、规律性、确定性特征,过分强调社会历史的断裂性、毁灭性和解构性,不但完全否认了历史和社会的进步和规律,而且严重毁灭了人类几千年来一直所取得的控制社会和自然地成果,破坏了人们多年以来建立的控制和改造自然的信心。后现代社会理论最终将会销蚀掉几千年来人类文明的成果。

  后现代理论的认识论基础和方法不但毁灭了人们多年来取得的成果,而且消解了人类认识世界的唯一可以依靠的认识论原则和方法论基础,后现代主义同样无法规避由诸如科学、人本主义、女权主义等有严重缺陷的现代性宏大叙事所带来的总体化、系统化和合法化等方面的问题,因而要建立一种社会学解释的企图必将遭致失败。[22]弃绝社会学的方法论并运用后现代的分析模式来对后现代主义进行后现代的诠释,其后果必然是:拒绝对知识的发展加以检验,拒绝考察符号生产的专家们与其他群体的联系。[23]后现代理论往往攻击现代认识论、反对本质主义与真理,拒斥真理、本质和科学模型的存在,规避现代的科学标准,批判宏大叙事和总体化趋势,而人类认识真理的目的是要改造世界、控制世界,而后现代主义所倡导的不确定社会、失控的社会、断裂的社会,带来的将更是不堪设想的、无可救药的社会。而且,后现代性意识把人类认识中的不确定性因素绝对化,表述一种中心失落、多样性、差异性以及非连续性的社会,从根本上否认了认识中的确定性、连续性方面,这同样是与人类所追求的目的相违背的。结果将是:不仅抹杀了历史,也会抹杀后现代主义本身。

  同时,后现代社会理论认为一切文本、语言、主体性小说、写作以及历史编撰学都是人们参加“语言游戏”的产物,在“语言游戏中”被纯粹能指化,普适意义上的语言、社会、知识结构整体性、全盘崩溃,它们被当成一堆无所指涉的能指符号对所指和意义的放逐,因而也是与虚构的,也是失去空间深度的。由于后现代主义的反现实主义、反表象和本质主义的特征,其作品必然是超现实的。这样,现实社会必将远离人们的现实生活,展示一个物化的、非真实化的、符号化的、中心失落的影像和记号,失去为人们确立生活的信心与希望的功效,所能带来与造就的是类似碎片化的毫无意义的虚幻体。

  事实上,后现代社会理论是作为对现代理论的批判而产生的,后现代性在认识论上的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价值论上的多元主义、无政府主义和虚无主义,大行 “反体系”、“反中心”、“反整体”之道,消解人类对真理、正义、理性的追求,使得生命的价值和世界的意义趋于混乱和虚无。后现代理论不但不能建立的秩序,更不能对人性做出科学的解释,它必将为自己追求变化性、断裂性和差异性的作法所彻底埋葬,所有这一切对于建立一种社会学解释的企图必将遭致失败。当然,后现代社会理论确实给社会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借鉴,如关注理论建构的方法,注重隐含的假设,既不断地向理论家的权威发难,又向他们的理论叙述挑战,事实上,如果我们要真正了解社会和社会理论所发生的社会变迁,我们必须要超越基础论和相对论、一元认识论与多元本体论的错误对立,这种后现代的社会学努力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另外,后现代社会理论为社会学认识社会尤其是认识文化、媒介、消费和时尚等提供了一种新的路径,我们社会学需要认真考虑符号的生产、观众与公众交流的传播流通方式、考察符号生产中的艺术家、知识分子、学术专家等群体以及他们正在增长的权力潜能,还有他们在各自场域中,将其权力斗争和相互依赖的一部分加以操纵的一个空洞的符号。

  参考文献

  [1]Zukin,s. The Postmodern Debate over Urban Form, Theary, Culture

  [2]Jameson,F,1984,Foreward to J.F. Lyatard, The Postmodern Condition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3]Baudrillard,J 1983, Simulation, Newyork: Semiotex,St louis: Telos Press

  [4][22][23] 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年1月第16页。

  [5] Zymunt Bauman. Asocological Theory Of Postmodernity. Thsis Eleven.29,1991.

  [6][13][16][17] 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14页。

  [7] [14]Robert G.Dunn. Identity Crisis :A Social Critique Postmodernity.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sota Press.1998.

  [8][12] Eagleton,T.1968,The Idea of Common Culture ,Edited by T.Eagleton and B.Witcher, From Culture to Revolutiong,London

  [9] 利奥塔著,谈瀛洲译:《后现代性与公正游戏—利奥塔访谈、书信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07页。

  [10] 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55页。

  [11][15] Michael J. Dear.The Postmodern Urban Condition ,Oxford :Blackwell,Publishers,Ltd,2000.

  [20] Lyotard,J·F,1984:The Postmodern Condition, Manchester: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21]乔治·瑞泽尔,《后现代社会理论》,谢立中等译,华夏出版社,2003年1月出版54页。

  潘泽泉

上一页  [1] [2] [3]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法学家应当如何思维?——罗纳德·德沃金《原则问题》

  • 下一篇文章:悖论社会与现代传统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社会学视野中的后现代社会理论”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社会学视野中的后现代社会理论”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步如澄明之径———法律推理在司法...
  • ››交通事故肇事者逃之夭夭 法律援助受...
  • ››法治中国的可能性
  • ››论清末的司法主权问题
  • ››论人权的国际保护——以米尔恩人权...
  • ››法律与道德法律与道德
  • ››中国宗教法总述(下)
  • ››司法改革八大难题
  • ››立法听证:制度民主的价值
  • ››情事变更原则探析
  • ››社会学视野中的后现代社会理论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