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法律论文法学理论
   “母法”观念释读—— 宪法与法律关系新解      ★★★ 【字体: 】  
“母法”观念释读—— 宪法与法律关系新解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4 12:46:07   点击数:[]    

988年版,第201页。

  [31] [奥]凯尔森:《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沈宗灵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124页。

  [32] 参见韩大元:《关于新中国1954年宪法制定过程若干问题探讨》,载“中国宪政网”,2004年3月28日访问。

  [33] 已有学者对此提出了批评,认为:中国的第一部宪法(1954年宪法)实际上是通过法律去肯定已经存在的东西,给既存现状披上合法外衣。这样,宪法先天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处于弱势地位,政府并不按照宪法的规定来运行,也就是有宪法无宪政。见廖齐整理:《北京论宪:20位公共学者的“私人意见”》,载《凤凰周刊》2003年第21期。

  [34] 参见许崇德:《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28页。

  [35] 参见许崇德:《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34~235页。

  [36] 毛泽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载《宪法学资料选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1页。

  [37] 许崇德:《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69页。

  [38] 《王叔文文选》,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57、95页。

  [39] 文正邦等:《共和国宪政历程》,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8页。

  [40] 许崇德:《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845页。

  [41] 司法部法制宣传司:《法制宣传资料》,1999年第5、6期,第19~20页。

  [42] 司法部法制宣传司:《法制宣传资料》,1999年第5、6期,第20页。

  [43] 张学仁、陈宁生主编:《二十世纪之中国宪政》,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01页。

  [44] 正是因为在这一“良好”动机支撑下大量违宪现象的存在,数年后(1996-1997年)有学者提出了所谓“良性违宪”论来为这些违宪现象进行辩护。参见曦中:《对“良性违宪”的反思》,载《法学评论》,1998年第4期。

  [45] 司法部法制宣传司:《法制宣传资料》,1999年第5、6期,第19页。

  [46] [德]考夫曼:《法律哲学》,刘幸义等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72页。

  [47] [德]考夫曼:《法律哲学》,刘幸义等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73页。

  [48] [德]卡尔·施米特:《宪法学说》,刘锋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4页。

  [49] [德]考夫曼:《法律哲学》,刘幸义等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142页。

  [50] [荷]亨利·范·马尔赛文等:《成文宪法的比较研究》,陈云生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369页。

  [51] 转引自[美]埃德加·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和方法》,张智仁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62页。

  [52] 博登海默认为,法律都有某些弊端,这些弊端“部分地来自它的保守倾向,部分地来自它的形式结构所固有的、僵硬的因素,还有一部分来自与它的控制职能有联系的限制性方面”。([美]埃德加·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和方法》,张智仁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61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复合制”: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国家结构形式

  • 下一篇文章:转型社会的宪法稳定观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母法”观念释读—— 宪法与法律关系新解”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母法”观念释读—— 宪法与法律关系新解”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步如澄明之径———法律推理在司法...
  • ››交通事故肇事者逃之夭夭 法律援助受...
  • ››法治中国的可能性
  • ››论清末的司法主权问题
  • ››论人权的国际保护——以米尔恩人权...
  • ››法律与道德法律与道德
  • ››中国宗教法总述(下)
  • ››司法改革八大难题
  • ››立法听证:制度民主的价值
  • ››情事变更原则探析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