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法律论文刑法
   浅谈司法实践中认定贿赂罪时存在的两个问题      ★★★ 【字体: 】  
浅谈司法实践中认定贿赂罪时存在的两个问题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4 19:17:01   点击数:[]    

[本篇论文由上帝论文网为您收集整理,上帝论文网http://paper.5var.com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内容提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发展,检察机关不断加大打击贿赂犯 罪的力度,有效地遏止贿赂犯罪的恶性蔓延。但是伴随着公民法律意识的加强,和各类形形色色的贿赂案件的出现,也暴露出一些相关立法滞后的现象,相应出现了一些法律真空或半真空地带,这也正是法理学上法律滞后特征的体现。

  关键词:事前受贿,事后受贿,职后受贿,不正当利益

  笔者从事反贪污贿赂工作以来,在实践中,严格依照法律办案,依法取证,依法对案件定性;在工作之余不断充实自己的法律理论知识,努力掌握法学原理,把握立法意图,积极总结工作经验,以期在实践中能够更快、更准的处理案件。办案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理论方面的问题,在此,提出这些问题及我的个人意见,与大家共同商讨解决这类问题的更好的方法。

  一、关于事前受贿与事后受贿如何定性的问题

  在我参与查办的贿赂案子中,有个关于受贿的案件,其案情大致如下:犯罪嫌疑人张某某,案发前任中共深圳市盐田区沙头角镇委书记,其身为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在1998年8月至2001年3月这两年多的时间内,为沙头角建筑工程公司施工队长蔡某争取沙头角东顺公司(镇属企业)单身公寓建筑工程、沙头角影院装修工程和沙头角体育中心等工程项目,先后五次向其收受、索取“好处费”,共计港币95万元,人民币20万元,美金2000元。

  在这个案子中,张某某的行为已触犯了>第三百八十五条第一款之规定,构成受贿罪,应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对张某某的受贿罪的认定大家没有什么异议,但由于其是共五次受贿,对其每一次的受贿财物是对应行贿人为了谋取什么具体的利益,由此引起了大家关于事前受贿与事后受贿的认定与定性的不同意见。由于在大量的受贿案件中,一般对于受贿人来说,都是多次的,而且一些犯罪嫌疑人为了掩人耳目,通常不是在想谋取什么利益时才行贿,一般都是在获取这个利益之前或之后就已经完成了相应的“感情投资”,而只等待收获的到来,所以在大量的贿赂案件中都会涉及到事前受贿与事后受贿的争论。

  事前受贿与事后受贿的说法在刑法上是没有明文规定的,在上面所提到的案例中以及在大量的实践中,许多人将其理解为:行为人利用职务之便为他人谋取了利益之后,将其与他人欲谋取的利益联系在一起,以之为标准认定是事前与事后。根据这样的划分标准,有人以 事后受财为由,提出这样的情况不应认定为受贿。我国的刑法中是这样规定受贿罪的:受贿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并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他们仅从字面上将受贿罪的客观要件理解为:一是索取或收受了他人的财物,二是要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同时为他人谋取了利益。如果在他得到他人财物时,没有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则不能认定为受贿罪。在此,时间上的绝对同时,成为他们持这一观点的理由。笔者认为,这是毫无法律根据的,我国刑法从来没有将利用职务之便为他人谋取利益非法收受他人财物的行为分为事前和事后两种,更没有规定事后受贿、事前受贿可以不定罪;另外,从刑法的可行性来看,这也是不可能的,因为在实践中,谋取利益与收受财物同时发生的可能性是很小的,这样的案件也是很少的。对于受贿罪中为他人谋取利益这一客观要件应理解为:受贿罪的认定不能以为他人谋取的利益的实现与否来定,而应更多地考虑其收受财物时的意思表示,如果身为国家工作人员,利用其职务的便利,收受了他人的财物,并明示或暗示将与他人谋取利益,那么权钱交易就已经达成,国家工作人员的廉洁性就已受到了侵犯,既可认定其受贿罪的构成,而他人利益是否实现以及是否给国家造成相应的损失,仅仅应做为对其的量刑情节而已。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对事后受贿的国际通常解释是:公务人员任职期间利用手中之权为他人为事,离职之后收受他人好处的行为。其实我们上面所谈的那种对事后受贿与事前受贿的划分,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在那种前提下的事后、事前受贿,毫无异议的应认定为受贿罪,这是受贿罪最普通、最常见的方式。这种将谋取的利益的实现做为标准的划分方法是很狭隘的,而且是违背了国际习惯的。而在我国是将国际上对事后受贿的概念取名为职后受贿,这一概念才是相对应于国际公认的事后受贿的。根据法律国际化的趋势,将我国的事后受贿与职后受贿统一成一体是必然的趋势。

  借此机会与大家共同 探讨一下,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对职后受贿的定性问题。

  我在这里所说的特殊情况,其实就是指那些利用过去职务上的便利收受贿赂的情况,这应该说是属于广义上的职后受贿中的一种。职后受贿包括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取了利益后,在离职、退休后再收受财物;还有就是已经离职、退休的国家工作人员的受贿行为,整个为他人谋取利益与收受他人财物都发生在职后,也就是所说的“利用过去职务上的便利”。

  利用过去职务上的便利是指利用曾经担任但现在已不在担任的职务上的便利条件。这个问题在我国是一个离、退休的国家工作人员能否构成受贿罪的问题。关于这 个问题,在法律上没有明文规定。在1989年的“两高”的规定中首次以司法解释的形式明确规定离、退休国家工作人员可以构成受贿罪。然而部分学者认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只能是现任职务,不能当然地包括过去职务。因而离、退休国家工作人员不能构成受贿罪。①他们的理由是:法律规定受贿罪的主体只能是国家工作人员的意义就在于,国家公职人员的身份总是和一定的职务相联系的,而离、退休国家工作人员既然已经脱离了原来的职位,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而非法收受贿赂就成为不可能,因此不可能构成受贿罪。笔者认为,这个观点的出发点本身就没有找正确,他们是从离、退休国家工作人员不可能利用其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所以他们不构成受贿罪,当然如果他们的前提是正确的,我们可以牵强地得到这个结论,但是如果离、退国家工作人员在实际上利用了其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而收受他人的财物呢?他们是从离、退休国家工作人员已经离开了原来的职位,所以不可能利用其职务上的便利,这个推论正确与否就决定了他们整个结论的正确与否。那我们就来具体看一下是否离开了职位就不能再利用其职务上的便利这个最初的出发点。从表面上来看,一个人离开了他的职位,就应该意味着他的职权的丧失,因此他就不可能再利用其职务上的便利。如果人能做到和机器人一样的话,或者是一个社会的法律发展到了足够的健全,我想这个前提可能是正确的,可是我们要明白,我们的国家工作人员不是机器人,而我们国家的法制体系也还不是很完善,尤其在我国,这样一个人情味浓,社会关系网复杂的团体中,使得某些国家工作人员能够虽然不在其位,可是要想利用职务之便并非不可能。因此说认为对离、退国家工作人员不能构成受贿罪的最初前提是错误的,当然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结论也就站不住脚了。由此看来,离、退国家工作人员是完全可能利用其职务上的便利,构成受贿罪的,当然在目前的法律当中没有相应的规定,但是既然出现了这一犯罪,我们就不可能放任不管,在没有相应司法解释出台的情况下,合理地对刑法做出扩大解释,我想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笔者认为,离、退休国家工作人员,收受他人财物,满足了受贿罪的构成要件的,就应认定为受贿罪。

  二、关于不正当利益的认定

  我国新刑法第389条第一款对行贿罪是这样规定的: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的,是受贿罪。第三款规定:因被勒索给予国家工

[1] [2]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20blog.cn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公职人员职务犯罪心理探析

  • 下一篇文章:关于受贿罪在司法实践中若干问题之思辨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浅谈司法实践中认定贿赂罪时存在的两个问题”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浅谈司法实践中认定贿赂罪时存在的两个问题”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论洗钱罪构成要件的若干问题
  • ››论犯罪过程中的信息转移原理
  • ››网络犯罪停止形态
  • ››关于职务犯罪预防和惩治的对策研究...
  • ››对中国死刑制度的思考
  • ››紧急避险限度条件的追问——兼论为...
  • ››毒品犯罪特别累犯否定论
  • ››无罪推定原则的法律思考
  • ››法律与全球化语境下的我国刑事法修...
  • ››论计算机犯罪对我国刑事法之冲击
  • ››浅谈司法实践中认定贿赂罪时存在的...
  •   文章-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更多评论...]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20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